央企整合悄然提速,宝钢和武钢这两家钢铁央企要牵手了。武钢股份与宝钢股份宣布,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司股票自6月27日起停牌。
证券时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武钢集团是上周五下午才收到国资委的通知,要求两家公司密切沟通,尽快拿出整合方案。目前尚未确定战略重组的模式。
整合目标去产能
传闻终于坐实。早在一年前,原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执掌武钢集团以来,两大钢铁集团重组合并的传闻就在资本市场不时泛起。
这意味着一个钢铁巨无霸可能要诞生了。
2015年宝钢集团粗钢产量为3493.8万吨,武钢产量为2577.6万吨,两者相加之后产量为6071.4万吨,将会超过河北钢铁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排名第一的安塞乐米塔尔2015年粗钢产量为9713.6万吨。
中钢协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宝钢武钢这次联合重组是强强联合,影响力巨大,可以提升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引领国内行业秩序,增强全球竞争力。
工信部201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提出,到2017年钢铁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集团。
“武钢的汽车板业务可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双方硅钢业务。”李新创表示。据了解,如果合并,宝钢武钢硅钢在国内的市占率将达85%,两家公司在硅钢领域的竞争关系消除也利于提高毛利率。此外,李新创表示,宝钢湛江基地和武钢防城港基地也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除了钢铁行业本身要降产能进行供给侧改革,这次整合还受到央企整合的影响。去年4月份,国资委确定了下一步国企改革重点,央企将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央企数量有望进一步缩减至40家。
整合方式待定
一般人会认为,宝钢业绩好,会在整合中占有优势。
但李新创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宝钢也有很多包袱,双方各有困难,也都很有实力。
“双方都是央企,重组相对比较容易,即使是联合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称现在猜测方案为时过早,但既然宣布,就肯定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之前一些央企整合的方式比较彻底,直接合并为一家,包括旗下的上市公司也进行合并,所以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迎春认为两大钢铁央企也会采用这种方式。
钢铁行业整合一直都是案例多成功经验少。武钢已和柳钢分手。
这也是武钢和宝钢一直都有整合传言,但相关方面一直否认的理由所在。武钢、宝钢早年进行的兼并重组项目还没消化完,包袱还很沉重。
6月16日,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表示,钢铁产业链都不好,真的要做兼并重组也会考虑多元化。他同时也表示,在目前钢铁行业产能依然严重过剩的市场环境下,行业整合加速将是大趋势。
自中国南北车合并之后央企整合不断,比如中远和中海两大央企合并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材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策划战略重组,中国外运长航集团股权整体无偿划转入招商局集团,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中国五矿。
从上述整合案例可见,多数央企整合都是成立新公司,一部分是一家公司划入另一家比较强的公司。
不过最近央企之间发生一种新情况,比如中国石油集团将一部分中国石油股权无偿转让给宝钢集团,武钢集团将所持有的5亿股武钢股份,无偿划转给中远集团,以加强上下游战略合作。这种模式和之前的股权合并有很大不同。
相关新闻
宝钢武钢重组传言成真产能或达6000万吨将成世界第二
“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媒体说。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来自宝钢的人士对重组也感到意外,但同时透露重组方案还未具体成型。
从规模上看,宝钢和武钢都体量巨大,他们是国内钢铁行业三大央企中的两家,随着战略重组的推进,一艘“超级钢铁巨舰”呼之欲出。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WSA)于5月下旬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6》,2015年宝钢以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
而武钢的体量也十分庞大,除武汉本部外,旗下主要有武钢鄂钢、昆钢和防城港钢铁基地。2015年,武钢以粗钢产量2577.6万吨位列中国十大钢企第6位。
记者注意到,按产量计算,新的企业将至少具备6000万吨的年粗钢生产能力,变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级巨无霸,相较于全国8.04亿吨的粗钢产量,其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5%。
工信部2015年3月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起,“宝武合并”的传闻就屡次见诸报端,但也被两家上市公司多次澄清否认。
不过,在钢铁行业极度低迷的当下,抱团取暖的可能性逐渐增加。201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亏损645.34亿元,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的经营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宝钢集团利润总额10.13亿元,相比前一年下降89%,丢掉了行业第一的宝座。而武钢集团则亏损75.1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分析师表示,行业的寒冬,让宝钢、武钢联姻的可能剧增,如今重组传闻也已坐实,但作为竞争对手,关键在于解决如何重组、谁来主导等细节性问题。
重组将减少直接竞争
在一位近期到武钢集团调研的业内人士看来,宝钢与武钢虽同为央企,但现任武钢集团掌门人马国强的宝钢背景,或许将为此次重组定下基调。
现年53岁的马国强2013年7月由宝钢调任武钢集团任总经理,并在去年6月担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在武钢就职前,马国强曾在宝钢集团有着18年的工作经历,并一度担任宝钢股份总经理。
在外界看来,有着宝钢情节的马国强接任后,“宝武合并”有望加速。不过在多个场合的表态中,马国强并未流露出此方面的意向。
今年6月出席武钢股份股东大会时,马国强就表示,武钢股份未来即便真的进行兼并重组,更多会考虑向多元化的方向尝试。针对同行间的并购重组,武钢股份没有太多机会。
不过,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捋顺业务等方面,马国强的宝钢工作经验将更有利于重组推进,这在钢铁重组中也早有先例。
2010年5月,鞍钢集团公司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此后,攀钢钒钛总经理在2014年换人,由具有鞍钢背景的邵安林担任。
在分析师看来,马国强掌舵武钢集团后,在管理效率方面动刀,尤其在减员分流上,与更注重主业效率的宝钢颇为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宝武合并”后,宝钢与武钢将减少直接竞争。最直接的体现,将是为争夺华南市场而新建的两座钢铁基地。2012年,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分别获批开建,两者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直线距离不过250公里。这两座新钢厂均瞄准华南地区的家电和汽车板市场,被认为定位“撞车”。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重组方案的推进,肯定会对二者之间的产业布局有所调整,而他们的重组,在减少区域竞争的同时,也有利于加速产能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