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市场回暖同时项目建设紧锣密鼓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8时15分24秒

    慧聪涂料原料网讯:从今年7月开始,此前连续走低的聚碳酸酯行情开始回升。在外盘推动下,国内市场报盘走涨。在市场回暖的同时,聚碳酸酯产能也在扩张。近期,我国聚碳酸酯项目密集开工,多个项目将在近两年内投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聚碳酸酯还主要依赖进口,作为国家“十二五”政策扶持项目,国内企业纷纷扩、新建装置抢占市场,近两年将是我国聚碳酸酯产能集中爆发期。不过专家同时指出,在全球聚碳酸酯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要全面实现产品国产化,还需要抓紧突破技术瓶颈、扩大市场应用。据专家介绍,目前这些项目进度有快有慢,部分已经进入建设或试生产阶段,初步估计2015年前我国聚碳酸酯项目的新增产能将达到64.5万吨,总产能超过110万吨,扩张速度惊人。

    产能集中爆发

    5月29日,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产能,下同)聚碳酸酯项目在山东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开工奠基。“阳煤集团恒源化工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是阳煤集团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支撑性项目,被列为2014年度集团公司重点管控项目,开工奠基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阳煤集团副总经理、化工产业管理局党委书记武晋生表示。阳煤10万吨聚碳酸酯联合装置工程采用先进的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工艺,由碳酸二甲酯合成、碳酸二苯酯合成以及聚碳酸酯合成3大装置单元组成。该项目总投资54亿元,一期投资25.7亿元,新建12万吨双酚A装置、4万吨碳酸二甲酯装置、10万吨碳酸二苯酯装置、10万吨聚碳酸酯装置,计划2016年建成,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8亿元。

    2013年12月,鲁西化工宣布,公司拟投资8.5亿元建设聚碳酸酯项目一期6.5万吨工程,计划15个月建成,预计将新增年销售收入约12亿元,利润总额约2亿元。据悉,鲁西化工计划上马总产能20万吨的聚碳酸酯项目,旨在通过提高新材料业务占比和盈利能力,增强公司竞争力。此外,近期在建项目还包括: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10万吨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项目总投资16.3亿元,目前已经完成建设,装置即将开车;上海拜耳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实施的20万吨聚碳酸酯新扩建项目;福建环球联合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5.3亿元规划建设13万吨聚碳酸酯一期项目,计划于2015年三季度投产,项目总规划26万吨;泉州恒河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规划建设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中沙(天津)石化的26万吨聚碳酸酯项目,目前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

    下游市场看好

    我国企业为何近期热衷于上马聚碳酸酯项目?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推动聚碳酸酯企业积极新、扩建项目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高利平介绍,聚碳酸酯作为5大工程塑料中的透明产品,下游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电子、电器、建筑、汽车、医疗等行业成为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目前,高性能聚碳酸酯产品市场需求广阔,例如iPhone5c的外壳就采用了聚碳酸酯材料。苹果的新产品将使用30万吨聚碳酸酯/ABS用于手机外壳,有望引领聚碳材料开辟应用新领域。“聚碳酸酯已成为5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种。但由于技术壁垒,国内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聚碳酸酯企业还不多,每年进口量超百万吨。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产能不足,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进口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据统计,2011年我国聚碳酸酯进口总量达122.8万吨,2012年137.5万吨,2013年我国聚碳酸酯表观需求量145万吨左右,其中137.7万吨来自海外进口,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含量高,高性能产品附加值也比较高,上马聚碳酸酯项目成为一些化企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各部委及地方政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台的一些产业政策中,明确将聚碳酸酯列为鼓励类和重点发展类,也为企业上马项目提供了支持和便利。青岛恒源化工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企业在青岛发展聚碳酸酯项目,能利用当地便利的配套项目和政策优势,以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板块的企业目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推动国内聚碳酸酯行业发展。东兴证券分析师杨伟也认为,鲁西化工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光气法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性能优越,能生产中高端产品,将开启公司发展材料业务的新纪元,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亟待扩大应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增产能,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心存疑虑。从国际上看,由于欧美等传统市场的需求放缓,全球市场整体上已经出现过剩。随着我国聚碳酸酯产能的投放,在缓解产品依赖进口的同时,却有可能带来供应过剩的难局,亟待突破技术瓶颈、扩大市场应用。目前,全球聚碳酸酯产能主要集中在SABIC、拜耳、三菱、LG化学等跨国化工企业。由于聚碳酸酯生产技术门槛较高,我国企业难以掌握稳定的生产工艺,而国外企业对于技术又严格控制,因此目前我国聚碳酸酯装置生产多由外企投资,或者中外合资,或采用国外的技术。据专家介绍,上海天原集团申聚化工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重庆长风化工厂等国内企业都曾上马过聚碳酸酯项目。但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低,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从国际上看,目前用于聚碳酸酯/ABS合金的产品占比高达25%以上,加上其他改性产品及高端原料,总占比高达45%以上。因此,聚碳酸酯产品向高增值领域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应用要向高功能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塑料改性及塑料合金方面的技术成果,提高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在产品的应用领域同国外的各种专用牌号竞争,力争占领国内市场。”国家树脂网(www.360gsz.com)专家介绍。电子电器产品、建筑板材、汽车材料等领域,应该是我国聚碳酸酯企业重点瞄准的新兴市场。今年7月,拜耳公司决定对其聚碳酸酯板材业务进行整合,关停部分工厂。公司聚碳酸酯部门负责人表示,高性能聚碳酸酯塑料的全球需求率将会逐年增长,其对聚碳酸酯业务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拜耳公司的举动无疑是行业的风向标,扩大产品应用领域,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是摆在我国聚碳酸酯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据专家介绍,目前行业已经开始注意开拓潜在市场,在各地聚碳酸酯企业纷纷新扩建装置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注重产品高端化发展,力图改变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供应过剩。包括拜耳、LG化学等合资企业在内,我国目前已有多个企业正在加强对纯树脂的研究生产,以备进军改性料市场。有的企业已将目光瞄向高端料市场,提前采购粒料进行研究,借以摆脱无序竞争的局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