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气体泄漏惨案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7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8时32分52秒

博帕尔的化工厂建厂时未严格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没有足够的卫生隔离带。建厂时,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失业者和贫穷者来到这里。先后在工厂周围搭起棚房安家,最后竟与工厂一街之隔形成了霍拉和贾拉卡什 两个贫民聚居的小镇。

    慧聪化工网讯: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12.3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其死伤损失之惨重,震惊全世界,以至今天仍是令人怵目惊心的。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博帕尔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毒气泄露案,导致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死亡,20万人受害。当地居民至今尚未得到合理的赔偿。这起毒气泄漏事件发生在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的化工厂当时发生有毒化学气体泄漏,直接致死1万多人,据信陆续致使超过55万人死于和化学中毒有关的肺癌、肾衰竭、肝病等疾病。

    一组数据:直接致死:2.5万人,间接致死:55万人,永久残废:5万人

    博帕尔事件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Bhopal)美国联合碳化物(UnionCarbide)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事件。官方公布瞬间死亡人数为2,259人,当地政府确认和气体泄露有关的死亡人数为3,787。还有大约8,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丧命,另外还有大约8,000人因为气体泄露而死亡。根据一份2006年的官方文件显示,这次泄露共造成了558,125受伤包括38,478暂时局部残疾以及大约3,900严重和永久残疾。

    根据事件的报告,这次有水渗入载有异氰酸甲酯的储藏罐内,令罐内产生极大的压力,最后导致罐壁无法抵受压力,罐内的化学物质泄漏至博帕尔市的上空。在灾难发生后,死难者的代表分别向印度和美国法院提出赔偿诉讼。最后由印度政府,代表死难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赔偿要求,最后裁定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以及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需要赔偿4.7亿美元。由印度政府成立基金,分配给各死难者。

    但官司仍未完结,现时美国纽约的法院,仍然处理美国联合碳化物一切法律责任的继承者兼母公司,美国陶氏化工是否有责任为博帕尔灾难进行善后工作。   

    1事故概况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液体。这种液体很容易挥发,沸点为39.6℃,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0多人毙命。

    当毒气泄漏的消息传开后,农药厂附近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向四处奔逃,只希望能走到没有受污染的空气中去。很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只能一路上摸索着前行。一些人在逃命的途中死去,尸体堆积在路旁。根据一份2006年的官方文件显示,这次泄露共造成了558,125受伤包括38,478暂时局部残疾以及大约3,900严重和永久残疾。

    这次事故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美元,震惊整个世界。各国化工生产部门纷纷进行安全检查,清除隐患,都在汲取这次悲惨事故的教训,借前车之鉴,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2甲基异氰酸酯(MIC)的理化性质

    甲基异氰酸酯(CH3NCO)是无色、易挥发、易燃烧的液体。分子量为57。沸点为39.1℃。20℃时的蒸气压为46.4kPa(348mmHg)。蒸气密度比空气的重1倍。它是生产氨基甲酸酯农药西维因的主要原料。

    MIC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有活性的氢基团起反应;能和水反应并产生大量热;它能在触媒的作用下,发生放热的聚合反应。促进聚合反应的触媒很多,如碱、金属氯化物及金属离子铁、铜、锌等,因此MIC不能同这些金属接触。接触它的容器需用304号不锈钢和衬玻璃材料制成。输送管道需用不锈钢或衬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容器体积要大,盛装MIC量只容许占容积的一半。大量储存时应使温度保持在0℃。MIC产品规格要求含量≥99%,游离氯0.1%,含三聚物≤0.5%。MIC中残留有少量光气,它能抑制MIC与水反应及聚合反应,但光气也能提供氯离子,可腐蚀不锈钢容器。因此,每套设备使用5年应做更换。

    3事故原因

    本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该厂MIC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安全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有人对本次事故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找出了67条发生原因。在诸多原因中以下几条是主要原因。

    事故直接原因:610号储罐进入大量的水(残留物实验分析表明进入了450~900kg水)和产品中氯仿含量过高(标准要求≤0.5%,而实际发生事故时高达12%~16%)。12月2日当用氮气将MIC从610号储罐转送至反应罐时没有成功,部门负责人命令工人对管道进行清洗。按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应把清洗的管道和系统隔开,在阀门附近插上盲板,但实际作业时并没有插盲板。水进入610号储罐后与MIC反应可产生CO2和热量。这类反应在20℃时进行缓慢,但因为热量累积,加之氯仿及光气提供的氯离子起催化作用,加速水和MIC之间反应;而且氯离子腐蚀管道(新安装的安全阀排放集管不是不锈钢而是普通钢),使其中含铁离子等催化MIC发生聚合反应也产生大量的热,加速水与MIC之间反应。热使MIC蒸发加剧,蒸气压上升,产生的CO2也使压力上升。故这类异常反应到后来愈来愈烈,导致罐内压力直线上升,温度急剧增高,造成泄漏事故发生。据推测事故当时罐内压力至少达到180psi,温度至少达200℃。

    造成这次深重灾难的事故因素也是多种因素凑成的。

    (1)厂址选择不当,建厂时未严格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没有足够的卫生隔离带。建厂时,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失业者和贫穷者来到这里。先后在工厂周围搭起棚房安家,最后竟与工厂一街之隔形成了霍拉和贾拉卡什两个贫民聚居的小镇。而政府考虑到饥民的生计而容忍了这种危险的居民。结果在这次悲惨的事故中,两个小镇恰好在工厂下风侧,故两镇居民死伤最多,受害最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