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塑料网讯: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修订的《关于玩具和儿童护理产品中的邻苯要求》将于本月25日正式实施。
此次修订主要针对联邦法案16CFR1307章节,对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限制范围和要求修改。修改后,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产品增塑剂限制种类将由之前6种增加值8种,产品中如含有含量超过1000mg/kg,将不得在美国市场销售。管控范围和程度堪称“史上最严”。目前宁波口岸出口的玩具已逾百亿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约四成,这一新规对宁波玩具出口产业影响显而易见。
增塑剂渐成各国关注重点
最早对增塑剂提出限制要求的是欧盟,2005年,欧盟颁布邻苯二甲酸酯禁令(2005/84/EC),对于用于3岁以下儿童而且能够被放入其口中的用品,其塑料部件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不能超过0.1%。在包含有软Pvc用于3岁以下儿童而且能够被放入其口中的用品玩具的包装上,需加贴警告语。
2008年,《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增塑剂首次成为儿童消费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根据当时的法规,任何在美国生产或者进口到美国销售的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DEHP,DBP及BBP三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均不得超过0.1%。任何可能放置在儿童的口中的玩具以及儿童护理用品,DINP,DIDP,DNOP三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不能超过0.1%。
2014年7月18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慢性危害顾问小组发布了玩具和儿童护理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及其替代物的危害分析报告。报告建议维持对DEHP、DBP、BBP的永久禁令,增加对DIBP实施永久禁令,DINP也被建议由暂时禁令升级为永久禁令,即采取永久禁令的增塑剂由原先的3种增加到8种。
出口消费品频遭增塑剂禁令影响
近年来,增塑剂禁令已成制约我国消费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2017年我国出口儿童玩具和用品被欧盟通报579次,其中因增塑剂超标被通报166次,占比近三成。2018年一季度,因增塑剂超标被通报77次,占比更是高达47.2%。
据了解,增塑剂在塑料软化上确实有其优良的效果,玩具和儿童用品中屡屡需要用到软塑料。而以邻苯二甲酸酯为主要成分的塑化剂在软化塑料上确实有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功效,它成本低效果好,因此受到国内塑料行业的青睐。
据有关专家分析,市场上一些环保增塑剂是通过复配方式研制的,但是有的提纯技术差,塑化剂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邻苯二甲酯。在注塑工艺中一旦使用过多,就会导致不合格。
对于企业来说,相比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要求高、成本大,很少企业有自检能力。同时,塑化剂广泛存在各种塑料中,企业防不胜防。
提升硬、软实力应对增塑剂禁令
美国是浙江出口第一大市场,儿童用品是出口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2017年浙江玩具出口240.89亿元,同比增长33%。宁波口岸出口的玩具已逾百亿元,其中美国市场就占比约四成。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应对增塑剂禁令,出口企业应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实施应对:
一方面是增强产品安全管理的“软实力”,抓紧学习增塑剂禁令中新增的物质和限量要求,加强产原材料供方管理,调整对原料采购的质量安全要求,从源头上控制禁用增塑剂;严格过程管理,防止在生产环节中混入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开展有害物质检测验证,对采购的原料实施批次检测验证。
另一方面则是增强技术“硬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开展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仪器和技术人才,提高自检自控能力;同时要积极寻求替代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尽快找既符合技术法规要求,又满足工艺需求的替代塑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