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热潮期,石油业高管们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打比方,来解释为何他们对于扭转油价飚升的趋势无能为力——同等开发成本能开采到的石油越来越少。在2000年至2008年期间,开采支出增加了3倍,但供应量增长几乎原地未动。与此同时,好不容易增加的少量供应也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需求一抢而空。由于全球近半数的石油产出来自于储量慢慢减少的巨型和超巨型油田,而且近三分之一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前发现的油田,因此,为了维持产量,将不得不开采越来越多复杂的小型油田。
近来这种论点遭遇了双重打击。首先是去年油价的暴跌,说明石油需求也不是那么缺乏弹性。对另一点的认识则不那么充分:那就是技术进步带来了大量新油田被发现。巴西沿岸的深海盐膏层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北海油田,而在墨西哥湾以及非洲近海都发现了深海油田。此外,页岩气资源使得美国的天然气储量从短缺变为过剩。世界各地类似的地质岩层结构可能意味着,人们可能低估了潜在的碳氢化合物资源储备。但是,如果没有高油价刺激下地震建模和钻井技术的进步,这些都不可能出现。
因此,即使“石油峰值”理论在地质学角度上是成立的,但考虑到高油价和人类的智慧,我们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的供应量预期呢?能源专业机构Simmons&Co认为,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大型海上油田的开发成本昂贵,而且往往产量很快就达到峰值,而页岩层的贡献可能也无法抵消传统油田储量的缩减。即便足以抵消,开采页岩层石油也需要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替换现有的采集系统,并对五分之一的炼厂进行升级,可能要花费17万亿美元。
这个世界距离石油枯竭的日子,比先前预期的远了一点;但距离廉价石油耗尽的日子,可能并不像最近有关新油田的报道所认为的那么远。
相关阅读:
石油计量密度问题引起国家发改委重视
石油化工与基础化工相“比拼”
八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美或减少石油补贴 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