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涂料网讯:绿色挑战,金色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号文件中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指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对绿色防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中,加快发展“一体化屋面”值得关注。此外,《上海市关于2014-2016年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32文)中,进一步强调“逐步完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大力推进材料部品化,注重防水构造的研究,积极开展BIM技术应用①”等与防水行业相关的重点任务。以上说明,节能减排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行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防水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大有可为。
必须指出,绿色建筑可以简单的诠释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绿色建筑主要功能之一的防水工程,既要满足不渗漏的质量要求,同时还要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及其他构造层次安全和有效运行。它们之间是相依相融的,功能兼得。但实际情况很复杂,时至今日,渗漏水仍是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重灾区,如何破解并进一步满足绿色建筑对防水的功能要求,既是一次绿色挑战,更是防水行业创新发展的金色机遇。
存在问题与对策
纵观我国近30年来建筑防水行业发展历史,防水材料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其性能有待提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应用技术不配套、不成熟,加之市场不规范等因素,造成渗漏水比例居高不下的困局,因而难以为广大建筑物提供有效、可靠和持久的防水屏障。令人忧虑的是,我们对建筑防水工程的基础理论(如防水机理、不同防水材料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耐久性研究等),在相关工况条件下不同防水材料的等效性,多种复合材料的相容性,结构变形缝以及细部构造等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缺乏整体思考与布局,导致工程实践上长期存在的许多问题难以得到科学的解释。同时,我国也没有建立起对重大防水项目使用效果的长期跟踪的评价机制,也难看到这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报道,因此使我们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无法复制的科学数据。
另外,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防水设计是防水工程成败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这一要素,仅仅把设计视为选用防水材料的一个流程。某些厂商与建筑设计师对接时,也只是介绍产品的性能与用途,一些广告式用语和推荐的构造方法,大多未经长期工程实践的考验;而设计滞后与简单化倾向以及不结合工程实际,随意套用规范某些条文与标准图集的做法等不在少数,造成的后果大家心知肚明。为了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必须对现行建筑防水的设计方法与内容进行一次改革。
合胜防水小编认为,防水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是一个由多工种、多学科、跨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为确保防水工程的质量,首先要以设计为龙头,给从选材、防水构造、施工工艺(含堵漏技术)到管理维护的全产业链过程,注入“低碳(生态)、环保、节能”以及与绿色建筑相适应的创新技术,构筑全寿命周期且与主体结构同步的“工程”防水设计。由单纯选用防水材料扩大到“工程”防水设计,重新确立设计的主导地位与权威性,这也是顺应绿色建筑对防水功能严格要求的不二选择。开发BIM技术的设计软件,通过集中式和全方位的屏幕显示,进行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运营,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纠错,是包括防水工程在内的未来建筑业的一场革命,也是“工程”防水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议与看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目前体制和技术条件下,仅靠设计院所或专业化防水技术公司的自身努力是难以完成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组建“工程防水”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攻克当前防水工程中长期存在而未解决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有关课题可参考拙著《建筑防水纵论》)。另外,当前应抓紧开展近20年我国重点防水项目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不是一般的工程调查,是对防水历史与文化的追踪,也会为今后防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笔者还建议成立“建筑防水设计互联网公司”,通过产学研的跨界组合,可以集聚更多不同专业的高端人才,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以开发“防水BIM”(可通俗称为“数字化防水技术”)设计软件为重点,把现有建筑防水材料与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维护等环节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等,通过梳理、再创新,纳入到标准化、信息化轨道上来。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数字化防水技术的研发不能一蹴而就,应在研发与使用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初始时,可能会存在如前述的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包括BIM标准编制上的一些问题。但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且非做不可的,只有抓紧抓实,才能为建筑防水工程的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成立“建筑防水设计互联网公司”是防水行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一条重要改革措施。合胜防水小编深信,一批有志于防水事业的优秀企业家,IT精英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在“工程防水”和“资本+技术”的旗帜下聚集在一起,依托数字化防水技术的核心功能,一定会打破现有企业的边界,通过互联网为自己铺设的市场渠道,根据比较优势,迅速找到合作伙伴和最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值得期待的。
黑格尔曾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之际才会飞翔,反思的力量只有在事后才会涌现出来。”“建筑防水设计互联网公司”这个新经济模式下的新事物,仿佛黎明前的曙光,耀眼却不炙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看准了方向,我们就要积极行动起来,为迎接中国建筑防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