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净水网 净水渔业是以净化水环境为目的,以内源性生态修复方式,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即生物操纵理论),根据水体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的净水生物(鱼、螺、贝类)以改善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让水中的氮、磷通过营养的转化,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既保护水环境,又修复和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
多品种、多层次种植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
水生植物具有生长快的特点,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为水中营养物质提供了输出渠道;水生植物能提高水体溶解氧,为其他物种提供或改善生存条件;水生植物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景观;同时水生植物对藻类具有克制作用,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污染物外,还通过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调控来进行环境的修复。水生植物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物理作用大型水生植物的根系对颗粒氮磷的吸附、截留和淀积作用;漂浮植物的根系成为水中有益微生物的载体,能截留细菌、有机物等悬浮物,同时减少沉积物中磷的释放。
化学作用许多水生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促进嗜磷细菌、嗜氮细菌的生长,从而间接提高水体自净速率。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把氧气输送到沉积物中,使底泥中形成氧化态的微环境,促进底泥中有机物及矿物质的降解。
生物作用大型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能力强,与藻类竞争,以抑制藻类的生长。有些植物的根,如凤眼莲、水花生、水浮莲、宽叶香蒲等,能分泌出一种克藻物质,使浮游植物的密度和叶绿素下降,对水体中藻类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克制作用。
协同作用植物的根为微生物的附着、生长、繁殖提供了场所,而且还能分泌出一些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微生物友好共存,使水体能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植物能否发挥其最大的净化及应用潜力,关键在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群落的搭配。
一是必须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使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为水体中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生长于同一个生态空间,二者在光照、营养盐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生态竞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一定的覆盖率才能保证水生植物的竞争优势,从而抑止藻类的生长。例如,菹草对水体和底泥中的N、P、Zn、Cu、As等有较强的吸收、富集作用,当菹草保持覆盖度为50%时,生物量最大,净化效率也达到最大。
二是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后,必须应用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技术进行维护管理。水生植物死亡后,其分解腐败过程将严重影响水质,因此,必须进行收割管理。水生植物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通过除草的方法可将河内的物质与能量有效输出。
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七点。一是吸收营养物质,参与碳、氮、磷等物质循环。二是吸收CO2,释放氧气。三是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四是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产卵场所及避难所。五是防止水流失,涵养水源。六是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沉积物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七是美化环境。
投放鱼、螺、贝类等水产品是生态修复重要一环
鱼类和其他许多水生生物都是天然水域中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网络关系与物能流动,转化氮磷等营养性物质,是水体生物自净的基础。
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到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欢吃其他动物的粪便,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料及摄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两季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适宜在肥水中放养,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
鳙鱼主要以大型浮游生物及水体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在河里放养,可以摄食大量的有机肥培养的大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腐殖质。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隐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正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鲢鱼、鳙鱼对浮游生物的高强度摄食使浮游生物总生物量和蓝藻生物量明显下降。
螺、贝类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藻类、无机物质、有机碎屑、摇蚊幼虫、水生植物及动物性食物等,其中以有机碎屑和藻类为主要食物。螺、贝类作为刮食者,是食物链上的基本环节,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加速腐屑分解,调节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而且可以直接吸收溶解的营养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螺蛳、河蚌不仅能直接吸收水中的有机质,其分泌的黏液还是一种优良的絮凝剂。在中营养和富营养湖泊内,通过增加螺、贝类放养量,补充底栖动物资源数量,增加系统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该模式中,不养草鱼是为了保护水草,放养食碎屑性的鱼类和底栖动物是为了清洁底层积累的残渣,其中较关键的措施是增加放养小型肉食性鱼类,如塘鳢鱼、黄颡鱼等,这些小型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大量的小型野杂鱼,这样就增加了浮游动物的数量,降低了藻类生物量,达到恢复水质的作用。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净化水质
一个良好水体的微生物环境需要经历积累、成长、成熟的过程。在水质恶化的条件下,水体的微生物环境被打破,所以,要人为向水体投加微生态制剂,以尽快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应根据不同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和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多种微生物配比搭配进行投放,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三大功能
改良水质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进入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动物残骸等有机物,有效降低了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
有机物分解有机物分解后的盐类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单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而单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养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维持和营造了良好的水质条件,能够长期保持水质的稳定,达到水肥、稳定,从而有利于养殖的水产品健康生长,同时也可以使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益藻类增多。
防病养殖水体中施放了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其不仅竞争排斥病原菌,维护水中微生态菌群的生态平衡,避免水生生物遭受致病菌的侵袭而发病,而且还可以产生含有抗菌物质和多种免疫促进因子,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和提高存活率。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转移、转化及降解,净化水体,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而且可以绿化环境与景观改善,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