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闵庆文: 推进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2时22分08秒

    慧聪水工业网 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游,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浅湖型湿地生态系统。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组成的白洋淀,包括水域、芦苇沼泽、台田以及湖滨带等独特自然景观,具有调蓄区域水资源、净化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拦蓄洪水、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白洋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水源不足、水位不稳状态,长期的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大部分监测点水质持续在劣Ⅴ类水平,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

    白洋淀生态保护与修复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农村部2018年启动了“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专项,形成了从源头到河口的“以渔养水”技术体系,构建了“以渔控草、以渔控藻、资源恢复、种群平衡、生境修复”五大示范模式。

    示范区内水草得到有效控制,水面漂浮死亡杂草减少80%以上,生物种群结构得到优化,多样性增加20%以上,鱼类结构得到改善,壕沟自净能力明显提升,鱼类栖息环境得到改善,水质情况大为改善。但是也遇到了诸如部分试验河道清淤后水质反而变差、外来物种防控风险增加、水域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周期长、难度大,有很多技术性、制度性问题需要破解。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是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就推进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树立“三生融合”的观念,充分发挥“以渔养水”的生态作用。围绕白洋淀水域特征,借鉴传统生态渔业的发展理念,引入现代生产要素,调动聚集各类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白洋淀淀区及相关水系的水域资源,将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餐饮美食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以渔养水”的生态修复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以再现水美鱼肥、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华北水乡图景。

    其次,应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聚焦水域生态管理机制的创新。根据水域生态状况,打破部门间隔阂,创新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共同推进华北地区主要流域的整体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白洋淀生态环境状况、渔业资源禀赋、水域承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结合实施白洋淀清淤整治工程,开展华北地区主要流域的水域生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增殖,构建“多样性增殖与定向收获”的绿色生态渔业,提升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三,要加强科技引领与示范,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稳定支持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建立白洋淀生态保护大数据;聚焦雄安新区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技术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的衔接贯通;探讨深入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布局的功能对接,强化科研基础设施、野外观察台站、实验基地等平台建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