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响系统延时器与混响器的调控技巧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16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2时24分20秒

  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   延时器与混响器是模拟室内声场声音信号特性的专用设备。在录音节目制作中,延时器和混响器可以在模拟的艺术声场中传递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制作某些特殊效果。延时器与混响器工作性质属于心理声学范畴,其调控技巧属于音响美学范畴。可以这样说,延时器和混响器是炮制艺术声场必不可少的主要设备。正因为如此,延时器与混响器的使用就比其它声处理设备复杂和灵活多变。

  一、室内声场与人耳听觉

  1、人耳对声音方位、距离高度的感知

  正常人的双耳对声场中的声音有感知和判断作用。这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的两重反映。首先是对声源有横向定位(水平定位)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例如,人对低频声源的左、中、右定位感知,主要是依靠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差判断的;而且人对声源的距离定位(纵向定位)也有感知和判断能力。这主要依靠直达声和近次反射声及混响声的感知比例来判断。例如,直达声强,反射声和混响声弱,在直达声比例大时即可判断为距离近;而直达声比例小时,清晰度明显降低,就可判断为距离远。再次,人对声音的高度定位(仰角定位),在一定范围内也有判断作用。高度定位是运用两耳听觉的频谱差下意识地判断出的。例如,由于抑角的不同,对人耳即感知不同的频响特性曲线,在与正前方听到的音色印象作比较后就可确定仰角。

  2、哈斯(HAAS)效应与声音定位

  哈斯是德国科学家,他于1930年发表了一篇“领先效应”的文章。通过这个公认的理论,可以说明人是怎样感知声源位置的。首先,在35ms内,人的听觉由于大脑抑制作用是不能判别时间差的。因此,在直达声与早期反射声分别到达人耳后,人不能感知几个分立的声音,而是只感知为一个声音。由于这种瞬时融和效应,直达声与早期反射声的迭加,使人感觉到声音得到了加强,并且声音清楚。而当两个声音的时间差超过35ms-50ms时,情况就不同了。

  3、声场中各种变量特性与作用

  除消音室外,所有室内听音环境中,在直达声之后都有4个变量,在延迟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后,有一个或几个早期反射声,在早期反射声之后是混响的进入时间,随后是密集的滞后反射混响声,在一定时间(若干秒)后混响声消失。 为了模拟这一自然声场的状态,在录音制作中要使用人工延时器和混响器来产生这些变量。因此,有必要将声场中各种变量成分的特性与作用作进一步介绍。

  (1)直达声的作用:直达声主要决定声音的清晰度。它对人的听觉有领先效应(哈斯效应),直达声的长度和声源传播时间长度相同,它的频率响应特性由于没有受到干扰而与声源频率响应特性相同,直达声是判断声源和声源宽度的重要依据。

  (2)延迟时间的作用:早期反射声之间的延迟时间的长短决定早期反射声的密度,也是室内声场房间大小的重要标志。延迟时间决定早期反射声的进入,房间大,首次反射声就来得晚,房间小,首反射声就来得早。延迟时间过长时会造成回声,影响声场清晰度。

  (3)早期反射声的作用:早期反射声的方位不是声源的方位,它取决于反射面。反射声的频谱因受反射右吸收作用影响,其频率响应特性有所改变。反射声可以传递空间信息,可以给人距离感。早期反射声成为声源的一部分,可以使声源的声音更加柔和。

  (4)混响进入时间的作用:混响进入时间即空间信息,它控制着混响声在声场中进入的速度,混响进入时间的长短与混响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混响进入时间长,混响时间也长。混响进入时间短,混响时间也短。

  (5)混响声的作用:混响声可以加强声源的响度,可以改变声源的主观音质,它可以给声音温暖感,也可以使声音丰满或明亮。混响声比例的大小有助于听者判断声源的距离。若混声比例太大或混响时间过长,将会干扰声源的清晰度,使声音混浊不清。

  对录音工艺来说,声音的构成主要靠以上各种变量的组合建立艺术声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录音作品的好坏,全靠总体音响的框架支撑着。就一部音乐作品来说,即使演唱演奏得再好,音色调整得再好,若音响结构上制作不出层次来,也是不能被听众接受的。在处理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这三种声能,以及前面提到的各种声学效应的关系上,由于录音方式不同,工作程序也就不同。同期制式录音,是利用演播室或录音棚内自然声场的声学条件来解决这些关系的。也就是说,同期制式录音,力争完美地反映出自然的艺术声场,而多轨录音完全是使用延时器和混响器,模拟艺术声场人工制作出来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