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院获批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2时35分31秒

2020年8月7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承担单位。该基地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技术标准国家级平台,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平台孵化等方式助推中国建筑工程领域发展。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的申请、申报工作,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从申请到批准历时近三年时间,经跨领域标准化专家多轮审核论证,终获批准。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建设方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标准院”)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建研院”)共同作为承担单位。标准院主要负责装配式建筑专业领域的创建工作,建研院主要负责绿色建筑专业领域的创建工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函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不同结构形式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制定装配式建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加快编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连续多年都将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住宅列为入年度重点工作。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多个省市出台了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及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应运而生。

基地建设四大重点任务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将着力于以下四大重点任务:第一,依托创新基地,围绕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等带来的市场需求,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地市场化运行机制;第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广大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标准化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标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标准化服务新模式;第三,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构建和完善深度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模式;第四,培育形成一支跨界、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持续优化标准化资源配置,厚植标准化发展新基础。

装配式建筑领域是标准院的优势、核心业务,主编了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等重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作为集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准院将以此为契机,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下,汇聚产业优势资源,提升标准研编及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基地标准应用实施,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引领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延伸阅读: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而设立的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一种形式,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

根据创新基地建设总体发展规划,为构建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建成15-20个区域(综合)创新基地;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重要消费品、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建成30-35个领域(专业)创新基地。

根据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布《“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建设50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目前,已批准建设40余个创新基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