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成品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7g/L的称为乳酸菌饮料。根据其是否经过杀菌处理,又区分为杀菌(非活菌)型和未杀菌(活菌)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此前透露,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以酸奶和乳酸菌饮料为代表,其2011年的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近30%和54.8%。而同期,乳制品销售额增长仅为14.1%。
然而,与此相对,乳酸菌饮料标准却一直没有更新,有不少企业的企业标准都要比国标更加严格。据了解,现行的乳酸菌饮料行业标准是原轻工部于1992年制定的,即QB1554《乳酸菌饮料》的行业标准,2003年国家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修订了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
“标准中所规定的活性乳酸菌在出厂时的100万个/毫升,这与不低于1000万个/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专家表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保质期内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厂时的数值。但我国的标准偏低,没有对保质期末活菌的量作出规定。
据了解,我国研发水平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的,乳酸菌饮料新国标至今未见踪影,主要原因是参与讨论各方在乳酸菌活菌含量及检测方法等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2006年时,乳酸菌饮料曾酝酿出台新的国家标准,但新标准意见征求稿中对乳酸菌活菌数含量的要求竟比原来的标准要求更低。彼时,不少业内人士对这种“倒退”的苗头提出了质疑。奶业专家王丁棉还专门整理了相关的修改意见,递交给当时进行标准修订工作的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有乳酸菌饮料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低标准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让大量的投机企业涌入,导致恶性价格战。目前,市场上乳酸菌产品名目繁多,概念混乱,标签失真;大多产品过分吹嘘、有意夸大其产品功能;还有的产品在名称上故意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
虽然新国标的具体细则和内容现在都还不得而知,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条款的出台,势必将对整个乳酸菌饮料市场带来一次规范洗牌。“乳酸菌饮料市场的混乱,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行业标准让投机者有空子可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国家标准完善了,市场自然就会规范许多。”有乳酸菌饮料企业人士如是说。
专家指出,提高对于乳酸菌饮料出厂时的数量设定,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的进入门槛,对于企业生产乳酸菌饮料的技术工艺要求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