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昨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其中指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科学规范的监管体制、标准体系,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无疑,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因为它不但清楚地回应了这些年来公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普遍焦虑,还就改进食品安全状况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同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表态,亦直指现今食品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
然而,在褒奖过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系列的美好措施映入现实。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搅起了无数波澜,不但食品难安,人心同样难安;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出台的零零碎碎的规范文件,亦可谓汗牛充栋,但让人尴尬的是,食品安全还是不可阻挡地滑向深渊。所以,如何使得这份完善而又针对性极强的文件,不被虚置、不被高高挂起,就是一件极其考验执政智慧的事情。
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比如,有关部门曾多次打击过地沟油,但地沟油似乎一直没能从现实中绝迹;比如,非法添加也曾打击过好多次,但有关非法添加的事情,依然不绝于耳;还比如,三聚氰胺在祸害掉乳业之后,却依然有人“极其智慧”地称,只要没有三聚氰胺,“八聚氰胺”什么都不是问题,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别撞枪口,啥事没有……
所以,食品能否“大治”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落实《决定》的决心有多大。尤需要指出的是,落实的决心并不是说说而已,甚至,它还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例如,《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显然,媒体的揭黑与“扒粪”,就是参与的一种表现,但这种揭黑与“扒粪”,必然要影响政府的形象因为监管不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当地的GDP,因为很多恶名在外的食品问题制造者,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明星企业。此种情况之下,如何保障地方政府在企业犯事之后,屁股不坐偏位置,就至关重要。
初看起来,食品安全似乎只是个监管强不强的问题,但实际上远不是这么简单。某种意义上,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也是牵扯利益蛋糕的大问题。在严管的要求之下,地方政府收拾几个黑作坊很容易,也是各方都拍手称快的事情,但在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地方支柱性企业面前,恐怕就很艰难了。毕竟,现今对官员及地方政府的考核,都是以GDP为核心的,如果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要“毁掉”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政府及官员如何能答应?
而且,对食品的严管,必然会使得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而增加出来的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如此一来,如何让消费者心平气和地接受“高价食品”,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食品价格又一直是CPI上涨的领头羊,一旦因此而导致物价上涨,政府又如何能够淡定地接受?又如何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的治理初衷,不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夭亡?……说到底,食品安全的问题,绝非是出台一些规范、设置几个专职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出台文件容易,但如何将文件写入现实,却是千难万难的事情。对此,必须要有综合而仔细的考量。唯有考虑到各种状况,唯有考虑到各种困难,唯有直面一切困难的决心,食品安全的大治,才有希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