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尽管学生营养餐从民间推动到纳入国家计划,前进了一大步。但从这条新闻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革项目调研报告》来看,目前正在实施营养午餐计划的学校,大都面临着缺乏配套资金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困境,出现“有米无锅”现象。另据报道,记者暗访发现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营养餐:面包用“鲜鸡蛋”箱装,包装没有标明厂家等信息……
学生营养餐存在这么多问题,与这一计划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很大关系。在我看来,要想改善学生营养,首先要清楚正在试点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缺什么“营养”,其次才能有针对性补给“营养”,让中国学生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营养餐计划看上去缺的东西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是缺少三种“营养”,分别是立法、投入和监督。
首先是立法。比如说,“中央政策快,下面落实慢”,导致很多学校“吃了这顿愁下顿”,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制度保障。即中央财政拨款什么时间到达学校,制度上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有时拖延几个月,必然影响正常供餐。再如,学生营养餐的营养标准、硬件设施、营养知识培训等都没有制度来保障,必然会出问题。我们目前仅有计划,仅在局部试点,既没有相关条例,更没有相关法律。制度是改善民生、监督权力和保障公平的基础,缺少基础,“上层建筑”必有问题。
其次是财政投入。去年10月,国务院安排财政每年拨款160亿用于改进贫苦地区儿童的营养问题,每生每天的标准为3元。在物价高涨的今天,这点钱所起的作用显然很有限。再遇到零食商从中套利拿走一元,真正补助给学生的钱更少了——改善学生营养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显然,不仅只是按3元标准补助学生吃,还要让学生吃好——营养搭配合理,即营养知识培训需要财政投入。另外,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增加专业厨师也需要财政投入。但目前,还看不到其他方面的投入。“无米下锅”,自然揭不开锅。
再者,科学监督。尽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已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对于实名举报的,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但从财政拨款被“挪作他用”、零食商还要从中套利等现象来看,监督显然是严重缺位的。有专家建议学生家长参与监督,这个建议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