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在45年的时光里,茅台与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为茅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是中国酿酒大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5年研读茅台
1964年,大学刚毕业的季克良带着满心的期望和好奇来到茅台酒厂,未曾想所呈现在眼前的是破烂的厂房,与心中的国酒相差甚远,内心充满凄凉。尽管如此,季克良还是选择在这里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起点,成为厂里的第一批发酵专业的大学生。
在被分配到车间与工人师傅一同劳动后,他发现,茅台不仅与他在大学学到的很多其他白酒的酿造工艺完全不同,并不是课本上对茅台工艺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可以说,外界乃至许多专家对茅台酿造技艺也知之甚少。
茅台酿造技艺像“谜”一样吸引了他。
接下来,季克良有3年的时间,是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从投料、背酒糟、上甑开始,一步一步学习茅台酒酿造基本工艺。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才总结出了被世人广泛认知的茅台酒酿造工艺10大特点,为这,季克良耗去的是大半辈子时光,从青丝如黛到两鬓苍白。
季克良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都是一直处于看和想的状态,看茅台酒怎样做,想它的科学依据在哪里。1983年,已升任茅台酒厂厂长、工程师的他仍然抱着一种孜孜不倦的学徒态度,耐心而细致地学习、专研、领悟茅台的酿造技艺。正是在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下,充分了解了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季克良对茅台酿造工艺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开始着手解决以往生产过程中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
酒糟的水分含量多还是少?窖池该采用什么质地?该用酒曲什么?二次酒产量为何减少?等等。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通过争论和实践,均迎刃而解。尤其是解决了茅台酒二次取酒“掉排”(减产)雪问题,实现增产8%,并且质量明显提高。这就意味着,按茅台如今年产规模计算,每年实现增产1600吨茅台酒,3年后变成商品,就有大约16亿元的销售收入。
有媒体指出,季克良45年科研成果的现实意义,还不仅仅囿于茅台,他的研究对中国的整个白酒行业至少产生了四次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是在1965年。
入厂仅一年的季克良,在总结原有酿造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并公开发表了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了茅台酒体分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把“香型”概念引入行业,并回答了茅台酒为什么要勾兑和怎样勾兑的问题,在中国白酒界引发了一场革命。此后历年的全国评酒会开始分香型评酒,使评酒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次为上世纪60年代。
在酒业泰斗周恒刚的率领下,茅台试点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划分是正确的,茅台酒3种主体香型之一的窖底香,主要由己酸和己酸乙酯形成,而产生这种物质的己酸菌主要存在于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