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 从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再到今年的有抗奶风波,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在两年内屡“亮红灯”。究其根源,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奶源”两字。然而,在奶源的背后,专家将矛头直指奶牛饲养方式上。
十年前,国内奶业以“火箭速度”发展,奶源异常紧张。在“得奶源者,得天下”的信条下,奶企纷纷上项目、抢奶源。一时之间,奶牛成为了“香饽饽”,不仅奶企养,大户家庭、小户家庭都跟着养。懂技术和不懂技术的,有条件和没条件的人也争着养。
“奶牛本来是一种娇贵的动物,但是奶农大都将它和猪一样的饲养。”业内人士称,这种散户的饲养模式“天生”就为奶业安全埋下了隐患。在饲料质量差、奶牛生产环境差,奶牛产奶遗传水平低、传染病防控水平低等多重因素下,大量分散的奶农并没有能力养好奶牛。
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农户分散养殖占到了奶牛养殖的近80%,提供了国内逾70%的牛奶。虽然是当前国内原奶的主要供应渠道,但也给乳品行业监管加大了难度。
据内蒙古奶协统计资料显示,散养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超过50%,而集约化养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仅为10%左右。另外,据中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李胜利教授的《中国原料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集约化养牛场所产原奶乳脂率能达到3.62%,散户只有3.29%;规模化牧场乳蛋白率为2.94%,散户为2.89%。
由此可见,从奶牛的散养过度到集约化养殖已成为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众多奶企对绿色养殖新模式的探索,伊利“奶联社”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相比自建牧场,伊利奶联社是一种门槛较低的规模化奶源建设模式。这种模式采取寄养制迅速将周围奶牛资源进行整合,使奶源的所有管理细节都处在企业的监控之下。和集约型的大规模牧场模式相比,奶联社模式更符合中国奶农众多,分散养殖的现实条件,既能够保证原奶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能兼顾奶农、奶粉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少了“奶贩子”的中间代理,奶农和企业实现了共赢。
在一年多的尝试中,“奶联社”的创新模式已经被广泛奶农所接受,也吸纳了近6万奶农。据了解,到2009年年底,伊利还将继续建立20个新的“奶联社”,以确保原奶的质量安全。
从行业角度来看,在“奶联社”的引导下,中国的乳业逐渐完成了一次由“抢”奶源向“建”奶源的华丽转身。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网原创推荐:
严查问题奶粉 食品安全监管不能走过场!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发展方向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食品工业力量(上)
砒霜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 难以交上满意答卷
三聚氰胺事件后遗症 还有多少问题奶粉会登场?
饮料行业竞争的台前幕后 黑手在操纵?
从“砒霜门事件”看农夫山泉危机公关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