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滋阴养血吃草莓 草莓的六大养生功效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10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3时09分22秒

    【慧聪食品工业网】草莓是很多女性喜爱的水果,酸酸甜甜的味道,小巧好看的外表,总会让人爱不释口,现在正是草莓盛产的季节,那多吃些草莓有什么样的养生效果呢?下面就赶紧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草莓的功效吧。

    草莓又叫红莓、杨莓、地莓等,草莓的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不仅有色彩,而且还有一般水果所没有的宜人的芳香,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味俱佳者,被人们誉为果中皇后。

    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维生素C60毫克,比苹果、葡萄含量还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

    此外,草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PP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它的维生素C含量比柑橘高3倍,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日本称草莓是“活的维生素丸”。而它的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以及胡萝卜素、钙、磷、铁的含量也比苹果、梨、葡萄高3到4倍。草莓是人体必需的纤维素、铁、钾、维生素C和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草莓营养价值很高,属于高档水果。

    草莓功效

    1、清热去火

    中医认为,草莓有去火、解毒、清热的作用,春季人的肝火往往比较旺盛,吃点草莓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

    2、调和脾胃

    草莓最好在饭后吃,因为它含有大量果胶及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改善便秘,适用于食欲缺乏、餐后腹胀、便秘等病症。

    3、滋阴养血

    草莓含多种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达到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

    4、醒酒功能

    酒后头昏不适时,可食用鲜草莓100克,有助于醒酒。

    5、防癌抗癌

    草莓中所含有的鞣花酸能保护人体组织不受致癌物质的伤害,且有一定的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6、增白保湿

    草莓属浆果,含糖量高达6%-10%,并含多种果酸、维他命及矿物质等,可增强皮肤弹性,具有美白和滋润保湿的功效。另外,草莓比较适合于油性皮肤,具有去油、洁肤的作用,将草莓挤汁可作为美容品敷面。草莓吃法

    1、若将草莓拌以奶油或鲜奶共食,其味极佳;

    2、将洗净的草莓加糖和奶油捣烂成草莓泥,冷冻后是冷甜、香软、可口的夏令食品;

    3、草莓酱如做元宵馒头、面饼馅心,更是绝妙的食品。草莓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和罐头等。

    草莓食用注意事项

    吃草莓要注意两点:首先不买畸形草莓。正常生长的草莓外观呈心形,但有些草莓色鲜个大,颗粒上有畸形凸起,咬开后中间有空心。这种畸形莓往往是在种植过程中滥用激素造成的,长期大量食用这样的果实,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孕妇和儿童,不能食用畸形莓。另外,由于草莓是低矮的草茎植物,虽然是在地膜中培育生长,在生长过程中还是容易受到泥土和细菌的污染,所以草莓入口前一定要把好“清洗关”。

    草莓美味

    1、草莓布丁

    原料:草莓400克,果冻粉8克,奶油乳酪200克,糖粉30克,柠檬汁一勺

    做法:

    1、草莓压成不流动的大块果泥;

    2、草莓果泥和果冻粉拌匀,装进杯子里,一半就可以了;

    3、奶油乳酪加柠檬汁、搅打均匀,得到清新甜美的柠檬乳酪;

    4、在凝固的草莓泥上,加上一大坨柠檬乳酪,放冰箱冷藏半小时,就有甜美的草莓布丁了。

    2、草莓淡奶油泡芙

    原料:草莓、鸡蛋、奶油

    做法:

    1、黄油+糖+盐+水放入奶锅中火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倒入面粉快速搅拌至不粘锅后关火;

    2、待面糊温热后,分次加入打散的蛋液,搅匀至筷子挑起呈长约4厘米的倒三角状即可;

    3、将面糊装入裱花带,在烤盘中挤出即可;

    4、将草莓味高乐高+奶粉倒入淡奶油中,垫冰用打蛋器打发至9分发,装入裱花袋即可。

    3、草莓麦片

    原料:麦片50克,草莓3克,蜂蜜少许

    做法:

    1、将水放入锅内烧开,下入麦片煮2-3分钟。

    2、把草莓用勺子背研碎,再加入少许蜂蜜均匀混合,然后放入麦片锅内,边煮边混合,煮片刻即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