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飞机票”大反转 不被打脸靠刷脸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8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3时10分17秒

    慧聪安防网讯 18日,民航局回应了首都机场“逃票”事件,回应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经调查,五名旅客系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当日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已有延误。在延误的5小时中,由于未购票而导致的延误约1.5小时。造成“逃票”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安检员“以为登机牌在家长手里,就让小孩过去了”,故5名乘客“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这个调查结论,总算为涉事的老少5人挽回了一点名誉上的损失。

    再联想到事件曝光后,“飞机逃票背后的‘N宗罪’”、“掩护孩子逃票的家长:如何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等等网络新闻和评论中出现的一边倒的嘲笑和指责,小编不禁感到心寒。这种现象出现的表面原因是对航空安全的敏感,深一层问题是网络传播思维惯性,夸大民众素质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它背后包含的歧视眼光,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洋洋自得,对社会发展中落后者的无视和鄙夷,以及对普通人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

    每每看到此类新闻,小编都想提笔与喷子大战三百回合以抒胸中郁气,却又次次作罢。毕竟,说服他一次也不能改变他的思维定式;毕竟,做不到穿过网线按着他的脑袋脸滚键盘;毕竟,网络信息繁杂,人分三六九等;毕竟,智力优越感、素质优越感太多,才显得温情、善意与尊重事实的精神弥足珍贵。事已至此,小编只希望被网友曝光的老少5人在众目睽睽下局促尴尬的场景不会重现,愿年幼的少年忘掉这个夏天。

    那么,此次事件的责任主要在谁呢?很明显,这是安检的责任。事实上,虽然机场安检安防的力度连年上升,但仍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对安防行业可谓是一种机遇。

“逃飞机票”大反转 不被打脸靠刷脸

    人脸识别发展迅猛 成机场安检首选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手段,以其快速、无感、兼容性强受到众多行业的关注,有着强烈安防需求的机场当然也不例外。人脸识别在机场的应用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十分微小,甚至略微领先国外。

    到目前为止,人脸识别在机场应用的过程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脸识别技术从实验室向机场落地的试探,经过近7年的探索。第二个阶段是深度学习介入后,识别率大幅上升,机场从试点到大规模应用的3年多。

    2009年,北京首都机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员工身份核验,是国内率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机场。2013年1月,台湾桃园机场将人脸识别用于出入境自助通关,是国内首个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入出境管理的机场。大陆首个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出入境自助通关的是沈阳桃仙机场。

    2014年,“马航事件”中,两名乘客使用国际刑警组织数据库里的失窃护照登上一架国际航班,让人们对有关证件检查与身份核验的程序感到十分担心。这再次促使机场和航空公司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重视起来,人脸识别技术至少可以在视频监控、安检、登机环节分级校对身份。

    此时,2006年重新兴起的深度学习开始取得突破,识别效果飞速上升,国内以旷视“Face++”为领导者的人脸识别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业界。强烈的需求和较好的识别性能,促使了民航总局和机场开始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落地进行尝试。以下为国内部分机场上线人脸识别技术情况一览:

“逃飞机票”大反转 不被打脸靠刷脸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