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际今日视点:“ZAO”的AI换脸APP刷屏,漏洞百出的人脸识别未来还会好吗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3时12分29秒

    前段时间,“乔碧萝殿下”直播时暴露了自己的真实长相,一度引发热议,打赏第一的用户直接注销了账号,无疑证明了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昨日晚间,一个名为“ZAO”的AI换脸APP就有这个功能。用户只要上传一张照片,就能将自己的脸换成明星的脸。随时随地“变脸”任意一个明星人物,这样的诱惑可能是ZAO火爆的原因,但人脸识别带来的风险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将“AI换脸”开放给亿万普通用户的隐私安全风险尚未被慎重考虑过,当人脸成为“数字ID”,潘多拉魔盒正在被打开。

    从ZAO的用户协议中就能看到巨大安全隐患:如果您把用户内容中的人脸换成您或他人的脸,您同意或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在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等肖像资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您或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

    不难发现,AI技术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人脸识别的影子。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多种解决方案适合国内多个应用场景,在娱乐、安防、商业解决方案、金融等领域也就出现了不少产品。不久前,AI复原老照片火爆网络。除了复原照片,现代技术还能仅凭一张照片的影像,立体化人物。在电子消费中,刷脸解锁也被带到了千元机范畴。新零售无人化进程,也将刷脸支付带进了商超。

    我们从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开始见识到AI的威力,如今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走向应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机器人……这些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中,一波人工智能换脸应用的热潮已经出现,我们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之中。

    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急需标准和规范出现,以便于监管。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问题尚存

    人脸识别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原因,离不开AI技术的发展。

    AI技术的重要升级就是它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其中图像捕捉、分类处理、动态识别等功能,可以用在人脸识别之中。

    人脸识别已有30年的研发历史,但技术远不成熟,识别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硬件运算能力的提升和深度神经网络的研发投入,成为了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目前,人脸识别赛道上已经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直接的一种是将人脸上传到云端识别,另外还有通过FEGA板来实现,以及芯片嵌入式方案,将人脸识别算法集成到芯片中。

    人脸识别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大众也普遍接受这种形式。据艾媒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使用过刷脸支付的网民占比18.7%,在中国使用过刷脸支付用户中,75.0%认为刷脸支付更加简洁方便。

    因此,众多AI公司、研究机构参与到人脸识别产业中,设计芯片、算法计算、数据收集等人脸识别的上中下游环节。比如海康威视、佳都科技等上市公司,依图、旷视、商汤科技等新兴企业,还有涉及众多领域的互联网巨头BAT。

    互联网巨头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人脸识别选项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人脸识别正在朝着广泛的商业化发展,在人脸识别应用的产业链条里,硬件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是三大核心。

    在硬件制造方面,基本是长期从事安防行业或者智能硬件的巨头企业会更有话语权。专注于算法服务的新兴企业,则相当于方案提供商,他们会在寻求商业化变现上更加积极,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不成熟的应用。

    目前,针对算法的LFW排名中,在包含场景、背景的静态人脸识别中,大部分知名企业人眼识别精度可达99.5%以上。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在环境光照变化中提取到人脸,处理算法也要充分适应环境,因此可能到来识别误差。

    人脸识别已经走入各行各业,除了这些技术问题,数据安全问题是消费者热议的一个问题。

    百万数据泄露,人脸识别技术遭遇滑铁卢

    人脸识别为追求快速商业化变现走入了多个行业,因为人脸识别获取的特殊性,再加上相关不完善的法律,消费者必然无法保护自己的人脸。

    对于国家层面的安防而言,人脸识别的数据,在摄像头密布的今天很有意义。人脸识别在政府部门使用,一般同时需要指纹、身份证等辅助,来确保其安全性和高效性。

    但对个人层面来说,如果人脸识别商用,人脸被第三方应用,那么消费者的行动轨迹将被一览无余,大数据下可能存在各种消费陷阱。

    艾媒资讯《2019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风险预警白皮书》数据显示,64.1%的中国网民认为人工智能是存在风险/安全威胁的,人脸识别在网民认为的现阶段风险高人工智能产品中,仅次于无人驾驶汽车。

    人脸识别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提取的特质,也容易被伪造3D头像等技术,另外还存在人脸识别公司泄露的事件,现阶段这些问题难以避免。

    数据安全和识别误差是现阶段存在的两个问题。

    首先说数据安全问题,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在应用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人脸识别的存储仍基于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也就是常说的数字或特定代码,随着这些数据价值的提高,时期遭到攻击的风险也会随之提高。

    以ZAO软件为例,即使ZAO平台本身不将数据用作他用,但它保存着你的人脸、手机等,也有遭遇盗取资料的可能,这是有先例存在的。

    今年年初,深网视界公司被曝发生数据泄露,致使250万人的私人能够不受限制的被访问,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据了解,深网视界主营业务为人脸识别、AI和安防,一家定位为“AI+安防”的公司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泄露事件,不免令人唏嘘。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说:“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经常受到攻击,这些攻击实际都是突破了网络认证系统。所以,如果网上传递识别,而没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做保障,任由谁都可以开发,而且以廉价和便捷为出发点而忽视安全水准,那伪造就不可避免,网络也将大行其道。所以,所有互联网识别技术必须接受公安部门的技术监控。”

    其次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错误百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