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制药工业网】春节刚过,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好天,宁德蕉城区九都镇乌坑村的群众就开始忙着打理铁皮石斛苗种。村支书徐吕开告诉记者,在福建绿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带动下,村里今年开始种植铁皮石斛,目前已经栽种50多亩。近年来,随着中药材价格持续攀升,闽东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有“闽东药城”之称的柘荣县,近年来太子参种植业发展迅猛,全县涉参人口已超过7万人,年产量4900多吨,占农业产值的35%,年销售收入12亿元,产销量全国第一。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的柘荣县,农民人均收入却位列全省第一。
正是由于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品种众多,闽东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发展潜力,有助于确立宁德在国内中药流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品牌规模和品牌效应,使之成为闽东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闽东中药材种植也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因素,除柘荣外,其他县(市、区)尚未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全市23个种植品种,仅柘荣太子参建立了GAP基地。在种苗培育,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致使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品牌欠缺。闽东除柘荣太子参外,其他中药材还没有形成品牌。如福鼎市种植“分关1号”黄栀子近2万亩,年产鲜果1万吨,产值达8000万元,是全国最大的黄栀子种植基地及集散地之一,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贯岭镇黄栀子价格甚至已成为全国市场行情的风向标,但由于没有形成品牌,导致优质道地药材却无法做到优价。
此外,在宁德一些中药材种植村,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深加工设备,中药材加工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工艺粗浅,加上没有品牌,大大降低了药材附加值,药农收入得不到保障。
如何将中药材种植扶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当地政府应制定出台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农业、科技、经贸、食品药品监管、金融、供销等部门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要将中药材种植开发与发展现代制药产业相结合,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促进企业与药农形成利益共生关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养药材种植管理、加工炮制、销售储运、市场运作等各方面人才;紧紧抓住道地药材品种不放,突破野生转家种等科研关,培育优质品种,打响道地品牌,占领市场。
眼下,闽东中药材种植生产已初具规模,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规范的地产药材销售渠道,从而辐射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像柘荣太子参,有待加快研发步伐,提升品质,推进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以太子参为主导的药材产业链;福鼎的“分关1号”黄栀子,则要尽早建立GAP基地,抢注品牌商标,实现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