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制药工业网】这两天看到“移动医疗网红”Dr.2的新文章(《移动医疗的历史性机遇仍然属于“大而全”的平台生态,大部分“重度垂直”只是在慢慢等死而已!》),通过贬低移动医疗重度垂直项目来鼓吹大而全的平台。虽说谁都有权发表个人观点,但大V的错误观点可能误导很多创业者投资人,有必要予以澄清。面对他逻辑混乱的文章,我只能把跟Dr.2的友谊放在一边了。
漏洞太多,我必须一个个说。
“百度受伤后,移动医疗公司明显受益”。这里至少混淆了医疗搜索与医疗广告的概念,百度上医疗广告确实收敛了,但群众在百度上做医疗信息搜索的数量并没有下降,一线移动医疗公司每日几十万的问诊量跟百度每日几十亿的搜索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获得的好处非常有限。移动医疗APP在医疗信息的聚合、整理和匹配上的投入不够,远没有成为民众医学信息的入口,就是连360、搜狗和微博的医疗搜索也干不过,更不要说推出医学大脑的百度了。从公布中报的就医160来看,来自民营医院的广告收入并没有爆发。
“寡头已经形成,媒体价值下降,创业公司减少”。今年下半年来市场对移动医疗关注度下降是不争事实,创业项目数量和质量下滑也是铁板钉钉。但如果说这是因为移动医疗出现寡头造成的就开错药方了。我坚决不同意移动医疗已经形成寡头之说,最多是有几个大头在马拉松的前五公里中领先了几百米。因为这些所谓寡头都还在探索模式,还在医疗外围打转,收入来源不稳定,更没有利润和强大的核心业务,称为“寡头”估计它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吧?行业不景气是因为大家都没找到突破口,创业项目数量和质量降低是因为支付方缺失、医疗资源垄断和医疗信息化落后造成的困难,大量热钱和投机型创业者开始撤退。未来医疗体制大门真正打开或者技术有重大突破(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Dr.2文章核心观点就是看衰“重度垂直”,鼓吹“大而全平台”。这两种业务形态本来就各有千秋,非要拉一方打一方就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了。医疗本来就是纵深市场,不同疾病之间的诊断、治疗、康复都非常不同,患者人群和需求也千差万别,小而美的项目完全有生存空间,世界上最大的医院集团、医药企业和器械公司都不能拿到各自市场的5%以上,为啥移动医疗就不能有重度垂直?Dr.2举例的那些没做好的重度垂直项目,并非因为垂直而败,恰恰是重度不够,没有够强的杀手级应用可以吸引用户。你看现在做得较好的一些移动医疗项目,很多都来自医美、口腔和眼科专科领域(具体名字就不安利了),证明重度垂直没错,但一要本领域开始市场化,二要自身能力够重。
“大而全”的平台——如Dr.2自己的创业项目和他介绍的案例——在社区型或门户型项目中是合适的。大而全意味着功能多,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用户,可以把低频应用攒成高频,符合用户一站式购物的习惯。但Dr.2坏就坏在把这个逻辑放大到整个移动医疗,而有意无意避开了“大而全”的缺点。
“大而全”平台的缺点正是它的优点,因为大而杂,所以它没法深入,你能想象一个APP整合了大健康、大电商、大医疗和大保险所有的服务和功能吗,能同时满足大江南北不同疾病不同类型的医生、患者、健康人甚至药企的需要吗?其实这种APP还真有,不仅界面复杂使用体验不佳,而且功能不深,啥需求都解决不彻底,相信公司程序猿每天都要心里默默问候产品经理的母亲。
“大而全”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成本其实很高,内部不同业务的配合难度也很大。看似短期收入可以来自四面八方,其实成长关键还在核心的那么一两个杀手级业务。“大而全”平台的另外风险在于灵活性,外部环境变化后很难转型。看看雅虎和开心网等老牌门户就知道,更不要说最近麻烦不断的乐视生态体系了。依我看,做互联网生态这种事也就是BAT有资格,京东小米的体量尚且战战兢兢。朋友,你做生态圈之前掂量过自己吗?
在独角兽工作室调研过的300多个移动医疗项目中,我们发现想整“大而全”平台的人真不少,好多公司才几十个人、几万用户就号称要构建生态体系,团队忙着对接各种医生集团、民营医院、私立诊所、保险公司和医药电商,不惜拉着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来当大旗。中国人的合作精神不强,公司之间合作长远的也很稀罕,何况合作就像嫁人,高攀难成真爱。有人看着BAT构建的生态眼馋,殊不知人家也是在核心业务独步天下后才慢慢建起来的,你要问中国移动医疗公司哪家真的到了能构建生态的阶段,答案是nobody。
虽然都是很作的“作家”,我跟Dr.2最大不同是他喜欢预测创业公司谁能活,我只能预测谁会死。创业本来就九死一生,90%的移动医疗项目都会死,剩下9%的能让创始人有机会套现,最后只有不到1%的真正活下来,创始人成为人生导师,说过的每句话都成为语录。
就凭预测准确率,你得信我而不是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