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离家已逾20载,脑海中之往事虽已大多淡忘,但却有许多过往云烟不时的浮现于眼前。犹记年少时在放学回家途经的竹林里酣睡,与小伙伴们在漫山遍野的打猪草时相互追逐,记得同弟弟妹妹在赤水河畔放牛,与父母到地里挖红薯,同爷爷去山里采药,与奶奶早起一同卖菜。亦能时常想起家门口的斜风细雨,盛夏傍晚的蟋蟀虫鸣,还有酿酒坊中的曲味芳香。
茅台镇不大,一眼望去,就是一条平淡无奇的街道,街道沿赤水河畔蜿蜒向下,古朴的木瓦房沿街而建,走在路上,一张张熟悉的脸擦身而过,停顿脚步,深呼吸,感受弥漫在空气中的酒香。20年前的茅台镇还是一个偏远的小地方,尽管茅台酒早已远近驰名,但小镇仍然交通不便,想去外地只能到贵阳乘火车或坐飞机,而连接小镇与贵阳的却是一条需要行进6个小时的蜿蜒公路。记得第一次走出茅台镇去往贵阳,是2005年大一新生报到,一个人,先乘车到贵阳,再坐绿皮火车去北京,车上人挤人,为了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座位,连厕所也不敢多去一次。即便如此,依然寒暑假坚持坐火车回家,那时候的家是一张火车票外加一张长途车票的距离,就算再远也要赶回去,并且似乎一点也不觉得累。这也许是多数80后共有的回忆。
20年后的今天,经济繁荣,茅台镇早已旧貌换新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独特的气候环境,茅台镇成为家喻户晓的酱香白酒酿造基地,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让茅台镇红色旅游越加红火,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新建的茅台机场更直达北京。此时归家的距离只需2个小时的飞机,但是自己却已不是想回就能回的翩翩少年。背负工作之责,妻儿之托,又有几人能如少年般的洒脱。闲暇之余,难免乡愁满腹,身在他乡,除电话那头家人的问候之外,也唯有家乡的酒能解些许思乡之情了。
茅台镇的酒种类繁多,高端至低端,各式各样,外地人到了茅台镇,都会挑花了眼。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茅台人,朋友们难免不时请我介绍茅台镇的好酒,引荐多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行业里少数比较懂酒的人。有的时候老有一种错觉,感觉当初高考填报自愿,是不是自己选错了专业。当然,既然选择了,就会一直钟爱。选择地质行业,从一无所知,懵懂进门,到一气呵成读完地质学博士,有时候也很自恋的对自己说“你其实很牛”,毕竟来自一个小地方,还“带着一身酒味”。
对家乡的爱和对地质的爱一样,我憧憬风沙戈壁的脚印、喜欢大山深处的篝火,沉浸于实验室中的思考,享受野外万千风景、翻不完的山路、写不完的野簿,还有敲不下来的各种岩石。夜晚围桌而坐,喝上几口,忘却一天的疲惫。长时间在野外的人,有时也会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要远离家乡?但最终都会坚守下来。不知从几何时,心中萌生了将自己热爱的专业与家乡茅台镇的酒相关联的思绪,与三五好友共创茅台镇“地质魂酒”。
闲暇之余,斟满酒杯,感觉整个家乡就在面前,一个充满酱香味的家乡。让人不经想起工人在酿造间挥汗如雨的场景,细细品尝,缓解无尽的乡思。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年轻人怀揣梦想远离家乡,很多人在呆不下的城市与回不去的农村之间徘徊,没有人知道他们心中的家乡是何模样。经济发展正处于快车道,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那些徘徊的人儿也逐渐在城市中寻得归处,回家乡变成了一种奢望,但这种奢望正在逐渐被城市中的希望替代。时代在进步,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不会停止。对自己说,幸福生活需要不断打拼,努力奔跑,好日子就在前方。想家的时候,斟一杯地质魂,致敬好时代,致敬我们远去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