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导读: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新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吸附剂。日本信州大学课题组刚刚研究出了一款芳族聚酰胺(PA)反渗透膜,由结晶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加成,具有更高的亲水性。大连理工大学极端条件热物理与能源系统团队用玉米秸秆开发了一种用于海水淡化的高效、低成本蒸发体。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团队也联合环保企业,新研发出了一款SEM系列撬装式水处理设备。
2020年8月15日,山东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超过100万吨/日。
早前,《广州市节约用水规划(2018-2035)》(公示稿)也要求,到2022年,开展南沙区海水利用可行性研究,编制具备使用海水淡化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名录,建设一个以上海水淡化利用试点项目。
而来自北京、天津、山东等10个省(市)的47家单位8月初才发起了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旨在构建“政府搭台、人才主角、产业发展”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据悉,埃及政府刚刚才宣布,拿出193亿在5年内建设47家海水淡化工厂。预计到2025年,这些项目的日产量将达到244万立方米。
要说埃及,确实是缺水,而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数据亦不容乐观,也被归属于干旱缺水行列,多省份更是处于“极度缺水”区间内。有鉴于此,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就目前来看,海水淡化仍存在技术瓶颈,应用成本也高,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不够成熟。当然,技术发展速度值得肯定,近期还传来了不少好消息。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新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吸附剂,利用一种叫“螺吡喃”的物质“遇暗变阴阳,遇亮则复原”的奇妙特性,借助光亮的调节,完成盐离子吸附和析出,从而实现咸水脱盐和循环使用。
据悉,每克吸附剂可吸附2.88毫摩尔的盐离子,在夏日正午的强光下,吸附剂释放吸附的盐离子大约只需4分钟,而且该吸附剂在10个循环使用后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脱盐性能。并,淡水获得率为88%,制备每吨淡水消耗0.11度电,比反渗透膜法在提高脱盐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表现还要好。
当然,反渗透膜法在海水淡化领域也自有其可取之处。日本信州大学课题组刚刚研究出了一款芳族聚酰胺(PA)反渗透膜,由结晶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加成,具有更高的亲水性,同时增强了防污性能,改善了耐氯性。
惊喜远不止于此,大连理工大学极端条件热物理与能源系统团队用玉米秸秆开发了一种用于海水淡化的高效、低成本蒸发体。其归属于太阳能海水淡化模式,利用秸秆这一农业废弃物能大幅降低工艺成本,每平方米仅需0.8美元。
另一边,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团队也联合环保企业,新研发出了一款SEM系列撬装式水处理设备。利用预处理+高压反渗透工艺,过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盐类等,配备前置预处理系统和节能供水系统,以及水质监测系统,已经计划用于海水浴场自助淋浴设施。
据公开预测,我国缺水的高峰将在2030年出现,届时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为此,开源节流要同步进行。
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2个,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工程规模120.17万吨/日。自从膜法水处理工艺盛行,海水淡化就成为膜设备发光发热的重要高地,也促使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大大提速。
“到2020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已经到了检验阶段性成果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