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装修买砖的时候,业主们就开始对鉴别瓷砖的好坏各有各的说法:砖坯越白代表杂质越少;砖坯越厚越结实,不易破损;砖坯吸水率越低,瓷砖质量也越好……种种关于买砖的“学问”,真的能相信吗?
1.砖胚越白越好?
很多人会认为,瓷砖的坯体越白就是越好的。胚白的越纯,说明砖坯杂质越少,质量更佳。
解读
瓷砖坯体由粘土、石英、长石煅烧而成,原料呈现白色,加之烧制之前,原料会进行除杂,一些有色金色如铁离子等就过滤出去,从而得到比较白的坯体。
影响砖坯白度的因素有几个:
1
原料
原料产地不同,会影响砖坯白度。比如广东的粘土偏白,而夹江的土质偏黄,同样工艺和流程下来,广东砖烧制的坯体偏白,而夹江的就偏红,即使通过除杂处理,夹江的瓷砖坯体也没有广东瓷砖那么白。
2
除杂工序
在烧制瓷砖之前,原料会进行除杂,一些有色金色如铁离子等就过滤出去。除杂工序越细致,得到的坯体也会更白。
3
添加硅酸锆
瓷砖生产厂家多使用在泥料添加硅酸锆的方法来提高坯体的白度。
在业内以及消费者心中,广东的瓷砖就是好砖。于是在有些导购的误导下,消费者就以坯体白度来分辨瓷砖是不是广东货,从而来断定瓷砖的优劣。但原料并不是决定砖坯白度的唯一影响因素。
有部分厂家因为设备、工艺等原因,在原料除杂的过程中不彻底,导致瓷砖坯体呈现出灰、黑、黄等颜色,这种砖确实没有除杂彻底的白坯体好。但这并不代表瓷砖越白就越纯、越好。一些企业在生产时添加硅酸锆、滑石粉等“增白剂”,也可以使瓷砖坯体变得更白,但如果用量超过限定值就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瓷砖过程中,要留意瓷砖的3C认证和所属的放射性类型。
2.吸水率越低越好?
装修后,瓷砖因吸水率太高而开裂脱落;某品牌因产品吸水率不合格上了质量黑榜……吸水率受到消费者关注,很多人开始认为瓷砖吸水率越低越好,个别厂家也将低吸水率作为销售卖点。
解读
吸水率是评价陶瓷砖内在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但并非绝对指标,一味追求低吸水率也可能出现问题。
国家标准中对各类瓷砖的吸水率均做了明确规定,各类瓷砖的吸水率范围为: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
不同空间对吸水率要求不同,铺贴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吸水率过高的瓷砖坯材密度较松、容易吸水,瓷砖经热胀冷缩后会导致表面龟裂,甚至整体瓷砖剥落。
但吸水率过低也容易因为铺贴方式不当而造成脱落。传统的铺贴方法多使用水泥砂浆,而水泥浆液中含有的水分可以被瓷砖吸收并固化,从而形成瓷砖对墙面的抓握力。一旦瓷砖吸水率过低,这种抓握力无法形成,瓷砖脱落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在相关标准中,瓷片产品的吸水率为大于自身重量的10%。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墙砖或瓷片产品时,不要迷信吸水率越低越好的说法。
3.砖坯底纹会影响质量?
砖坯底纹,又叫背纹,是指陶瓷砖在经压制成型之后留下的烙印,不同品牌、产品的背纹不尽相同。很多人觉得,背纹不一样,瓷砖的质量也不一样。
解读
在生产过程中,背纹图案一般是由压机模具决定的。所以从背纹图形可以了解到瓷砖生产中使用的压机设备及参数。
因为压机的背纹模具可以卸换,有厂家为了达到差异化效果会特别进行模具定制,从而让瓷砖出现不一样的特殊背纹,甚至印有自家品牌LOGO。
因此,背纹并不直接影响瓷砖质量,即便是同一条生产线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可能会因压机模具更换导致背纹不一样。
4.砖坯越厚越结实?
消费者普遍认为,厚薄是影响瓷砖质量的重要因素。越厚的瓷砖越耐用,越抗压,使用过程中更不易发生开裂、崩角等情况,而薄型陶瓷砖似乎更容易出现破损。
解读
瓷砖并非越厚越好。
01
国际标准对陶瓷砖厚度的限制为最厚不能超过13.5mm,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厚度在13.5mm之下的陶瓷砖,其抗折强度、耐磨度等指标依旧符合标准,实际上这一限制正是为了促进陶瓷砖的薄型化。随着节能降耗要求的提高,绿色环保的薄型陶瓷砖和陶瓷薄板逐渐成为力推产品,但依旧有很多消费者对薄型瓷砖抱怀疑态度。
02从物理性能来看,尽管薄型陶瓷砖和陶瓷薄板的厚度只有传统陶瓷砖的一半,但是产品使用强度并不比传统瓷砖差,在韧度上甚至强于传统陶瓷砖;而在生产方面,由于薄型陶瓷砖和陶瓷薄板比传统陶瓷砖节省了约50%的原材料,因此也降低了近一半的综合能耗,对节能减排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使用价值来讲,陶瓷砖多用来铺地和上墙,铺地时由于砖与地面充分接触,其抗折强度与所受冲击力有关而与厚度无关,而且薄的陶瓷砖也更节省空间。如果用来上墙的话,薄的陶瓷砖体积小,质量轻,安全性反而会更好。
03
瓷砖的强度关系到其承压性和抗折性,而强度又取决于它的密度。对此,消费者在挑选瓷砖时,不应该着眼于厚度,而是应该关注密度。在同样规格、同样类别的产品下,质量越重,说明瓷砖密度越高。也可以通过查看瓷砖背面颗粒的细腻程度来鉴别瓷砖密度高低,一般情况下,瓷砖颗粒越细腻,致密度越高,其破坏强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