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总裁谢坚先生

   2020-10-01 好家居sxxjymy90
核心提示:编辑:门窗资源网 坤书

叶琼亚女士:在当下员工越来越重视雇佣体验的当下,企业如何为员工打造最佳职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谢坚先生:红星美凯龙有一个信仰,就是用职业创业之激情,让每个生命都变得优秀和卓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85后、90后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更强,个体意识也更强。

我们期盼有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加盟不只是为红星美凯龙添砖加瓦。因为红星美凯龙就算是一棵参天大树,它也有死亡的那天。我们更愿意建立一个生态,建立一个平台,让这个平台上面每一个人都像一棵树木一样不断茁壮成长,整个森林才会生生不息。

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说,在公司内部,我们特别强调赛马文化,我们提供一个赛道,你在这个赛道上面尽情驰骋。我们也安排了很多阿米巴内部的经营和结算,让每个人都能看到组织与个人的成就。我们也会不断地去划小组织,把组织变得越来越灵活。现在已经不再是冷兵器时代那种军队,前中后、左中右三军按纪律去推进,更多的是小股部队,寻找敌人、捕捉变化、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也有战功的记录本,有业绩的档案,每到年底评记功、记大功。每个被记大功的人能够得到一公斤的黄金,能够走红毯,能够受到万众瞩目。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激发每个个体的力量,让每个个体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不断成长。所以,还是我们的信仰,用职业创业之激情,让每个生命都变得优秀和卓越。我们希望他不是来打工就业的,而是来创业的。

现在已经不再是冷兵器时代那种军队,前中后、左中右三军按纪律去推进,更多的是小股部队,寻找敌人、捕捉变化、实现自我成长。

叶琼亚女士:雇主品牌是现代企业较为关心的方面,它帮助公司展现具有吸引力的雇主形象,在人才市场中有效地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请问红星美凯龙从哪些角度提升雇主品牌?

谢坚先生:雇主品牌对内、对外传播我们公司的雇主形象和责任。我们每年都会做很多的公益活动,去帮助穷苦孩子,去倡导环保,去构造居家环保,还专门在北大校园里面做一些红星美凯龙的生活角。

我们还在武大展开寻找未来设计师的活动,鼓励这些年轻人,在他们大学时代,把寝室变得更美。红星美凯龙是一个注重传递审美文化的公司,所以我们发起的活动叫“发现家的美”。美学,它不仅是一个哲学话题,也是一个人文话题;它不仅是在产品之美,也包括空间之美,还包括人文之美。在对外的层面,我们在不断地输出我们的企业文化,这些与我们公司的品牌形象特别相关。

在选人才的时候,我们有全国的招聘中心,去寻找与我们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创业精英加入。在培育方面,我们有内部的管理学院,针对行业还有一个中国鲁班大学,旨在提升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水准。

在激励方面,我们会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每年都会快速提拔很多人,而且特别发起了“新青年”运动,更多地选择、挑选优秀的年轻人。现在公司里,很多90后都做到了经理、总监,副总裁层级也有80后。“新青年”运动,首先从改名开始,我们的创始人车建新先生就在整个大会上讲过,你们以后不许叫我车总,你们就叫我车车。这个名字就变得很活跃、很年轻。我们所有的高管都有一个昵称,在我们公司大家也亲切地叫我君君总,这就是倡导“心年轻·新青年”的一个文化。

为什么要发起“新青年”运动呢?红星美凯龙到今年已经有32年历史了,当公司不断成长,发展到30岁以后,组织体内开始慢慢出现一些状态,比如等级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风险的惧怕、对于不确定的畏惧,公司变得有点“老态龙钟”了。

人与组织一样,体内都有两个人:一个是80岁的老人,注重等级,对于一切的不确定感到特别害怕;还有一个是8岁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对未来感到非常兴奋,不喜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此,我号召大家,一起赶走80岁的老人,把组织体内8岁的孩子唤醒和激发出来。

一位教授讲过这么一个观点,我蛮赞同,他说农业社会是前喻文明,它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小农民要向老农民学习,年轻的农民要向年长的农民学习。因为老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有很多的经验、想法,知道怎么把庄稼种好,所以这个时候小农民必须要向老农民学。

但在工业社会就不一样了,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专业化分工,各做各的专业。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每个人可能会陷入到专业的深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工业社会后期,最好的社会结构是并喻文明,就是要懂自己的专业同时还能够理解到别人的专业,这样才能够形成整个一体化概念。简单地说,在组织内部要打造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官、官教兵这种打破阶层的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消失的今天,整个社会又进入到后喻文明。后喻文明的典型特征是鼓励官阶高的向官阶低的学,后台的向前台的学、向一线去学,年长的向年轻人去学。基于这么一个理论,我们也在公司内部发起轰轰烈烈的向年轻人学习、向一线学习的一些活动。在我们公司,它整个的年轻人文化、年轻人的这种雇主品牌和雇主责任的状态就变得非常活泼,也变得非常有效。

人与组织一样,体内都有两个人:一个是80岁的老人,注重等级,对于一切的不确定感到特别害怕;还有一个是8岁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对未来感到非常兴奋,不喜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此,我号召大家,一起赶走80岁的老人,把组织体内8岁的孩子唤醒和激发出来。

叶琼亚女士:在选用人才时,哪些能力是红星美凯龙特别看重的?哪些人才是公司为达成未来目标而需要重点吸收和保留的?

谢坚先生:对红星美凯龙而言,对今天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而言,我特别相信迷途的领航能力,这是对领导者;对于更多基层的员工,我特别相信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之下的应变和学习的能力。对我们而言,最优秀的人才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是有职业创业之精神。我们希望来的这个人不是来打工的,不是来想着一个月能挣几个钱的,他更多是All in,他是以创业的这种激情到我们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去施展。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来创造,我来争取,我来号召,就是有创业的态度,这是我们比较喜欢和欢迎的。

第二个是面对变化,他是欣喜的,而不是抗拒的。其实大多数人在面对变化的时候都会紧张,怎么跟以前做的不一样,以前的经验好像突然一下子失灵了。但我们更希望过来的这个人,面对变化,他是渴望的;做了几年、十几年还是做一样的东西,他会觉得很无聊,我们希望这样的人才。

第三个是有匠心精神。现在的85后,尤其是90后,不缺创造力,他们的创新思维特别好,但是信息泛滥时代带来的问题是人的专注力不够,而我们学心理学都知道,所有人的幸福和成就一定是来源于专注的。所以我们又提出一个概念,叫“只有匠心才能创新”。没有专注的创新那叫天方夜谭,不断地挖井又离开,那是没有成就的。如果一个人一旦在职场上丧失了成就感,他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就可能会很欠缺。所以我希望这个人来红星美凯龙,不仅能够仰望天空,还能脚踏实地,特别有匠心的这种状态,能够把他的本职工作,把他的分内事做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这个也是我们特别看重的一个核心才能。

在吸引方面,我们在中国最优秀的学校如C9、985、211,每年发起“星动力”计划,从大学里招聘最优秀的人回来,他们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基石。对于中层,我们也会从整个社会上面,通过猎头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内部人才引荐的方式,吸收很多优秀的中层干部。到平台创业的人、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经营者,我们有一种方法叫共同投资。如果你特别渴望做这件事,你特别兴奋做这件事,公司跟你一起来投资这个项目,公司全资来投资,你来创造,我们大家按照股份的比例70/30、65/35这种方式,投资于你,以及你的这个项目和团队,让大家在这个公司平台上共同成长。我们也会从海外,比如说美国硅谷,吸引很多的高科技人才。现在公司的技术总监(CTO)就是从硅谷请回来,共同发展相关业务。

当然在保留方面,我们会做一些事情,比如股权激励计划、期权激励计划、每年年底记大功奖励,还有让我们的同事在公司感觉到有家一般温暖的“家文化”活动等。

叶琼亚女士:职场福利对员工的绩效起着重要作用,常常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请问红星美凯龙最关注、最想提供给员工的福利是哪些?对于时下越来越引起重视的Healthcare/ Health & Wellbeing概念,是如何看待的?

谢坚先生:公司福利非常多。我们在虹桥CBD(中央商务区)买了四栋楼,那是未来的新总部大楼。新总部大楼的装修,请了著名设计师做整个办公楼的设计,我们对他的一个期望和要求就是让员工到这来不想回家,让员工觉得这里比家还要美。高管办公室装修,会提供20多套设计稿,让他们来挑选设计风格。我们办公楼里面有公寓,免费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还会举办一些团建活动,举办各种大赛。每年都会送几百人去世界各地学习、旅游,希望我们的员工到世界各地去发现美。

当然我们也非常鼓励学习,我们有学历升级计划,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中欧、长江等几乎所有的院校、所有的班,都有红星美凯龙的人。每年在这一块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多。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叫交朋友费。我们鼓励所有的员工每年都去结交比自己水平高的老师,我们叫找高师、拜高师。公司给你出钱去交好朋友,交比你水平高的好朋友,从他们身上去学习。

我们也是倡导美的,每年还会去评选最时尚的伙伴、最有气质的伙伴,会给他们发服装费。我们今年还请了专业的设计机构,为我们的每一位同事去打造他的个人形象。

简单地说,我们让员工在公司感觉很快乐,快乐才能让他产生愉悦,才能让他投入到他有成就的事情上面去。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福利安排。

很多公司打卡,我们不用。我们反对加班,我们认为加班可能是无能的表现,打疲劳战没有意思。捆住你的行为是没有生产力的,pay for(支付)的不是考勤,而是Value(价值)。

我们让员工在公司感觉很快乐,快乐才能让他产生愉悦,才能让他投入到他有成就的事情上面去。

我们也非常关注员工的健康,因为本身我们就有一个使命,是为消费者的居家环保负全责。当然在我们公司内部,也特别关注员工的健康。比如说我们每年都会安排员工做1-2次体检,体检完后会为每个人去度身订造属于他的健康计划。

此外,我们也有鼓励人们健康生活的一些安排,比如说我们有跑步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在我们公司内部有很多的健身房,鼓励员工可以去健身。红星美凯龙有一个专门的挚爱基金,这个基金就是关注员工的健康和一些重大疾病的互助。

在精神健康层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说我们创始人车建新先生,就写了一本书叫《平时经》,整本书都在倡导一种健康的人生、健康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以前的保险公司好像就等着你死了、残了,我给你一笔钱就算拉倒了,就像我也买了很多保险,但是买完保险以后好像每年只是续费在交,我从来没有享受到什么权益。如果保险公司能帮助企业把健康管理的工作往前置,怎么让我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叶琼亚女士: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思维的影响下,员工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追求更多自由和自主性。在这种变化趋势下,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事业感和成就感应该如何有效激发?

谢坚先生:我相信每个人在为自己做事的时候,当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关联越明确时,它的燃爆点肯定就越高。比如说我们针对基层的员工,我们现在推行一个叫“计件制”的绩效考核,员工自己可以算清楚,我干了多少事儿,能拿到多少奖金。

我们在推行合伙人模式,我们以前叫楼面经理、楼面主管,现在我们都叫合伙人,我们叫事业合伙人、经营合伙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喜欢说我不是在打工,我是公司的合伙人,我相信他的创造力、激情自然就会起来了。

对我们公司而言,我们就是创造这么一个机制。比如说奖金你算得清楚,平台上你创业,我鼓励。你有一个好的点子、好的想法,你想要在内部孵化和创业,你跟公司申报,公司来做评审。我们的评审不是简单打勾,而是带着钱来评审。我愿不愿意投资你,我愿意投资你多少,那就使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变成是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台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整个平台上面,活跃了一大批有激情的创业者、经营者、小单元的作战领袖。

我们更多的项目都是喜欢用孵化的方式。举个简单例子,原来我们有一个部门叫文化营销部,它是公司内部负责传递文化元素的这么一个部门。但现在他们很有创造激情,说想创业。他们就自己集资,公司提供平台公司、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成长。

这样的孵化项目在企业内部非常多,而且我们会特别鼓励你创新。其中领导者要忍住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对犯错有过多的指责,因为你犯错,一没盈利,就说你没盈利,我们要干掉你,或者说我们要解散你,那大家就不敢弄了。

只要我们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方向,领导者确实是一个创业人才,我们会鼓励他,放宽他的投资回收期。我们有一个团队今年刚开始创业,明年我可能要在他身上投资,他在创造一个项目,他也非常有信心。我们现在确实不太容易能够看到准确的未来,但是我们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和方向的时候,我们就会鼓励他去创造。

叶琼亚女士:从人力资源工作者到集团总裁,您的职业生涯有何心得?对于人力资源同行的职业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谢坚先生: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而言,我觉得这三个角色特别重要。

第一个叫业务伙伴。人力资源是一个专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在玩专业的时候,可能忘记了专业是服务于什么的?专业一定是服务于业务、服务于战略的。我们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不屑于看待业务层面的东西,他以专业自居,但是我们搞专业的人都知道专业越深的时候,就进入到一个专业的深井。

业务伙伴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能够讲业务语言,你能够影响你的业务伙伴或CEO,你能够离开你的办公室到业务的第一线去,你不仅要去倾听和建设各种各样的流程,你还要到消费者那去,从消费者的眼光,从消费者的感知,来了解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我们的人才结构应该是怎么样子,越往前推越好,越用业务的语言来讲越好。业务的语言是讲经营,任何一个公司一定要经营大于管理,管理工作一定是服从经营工作的。

所以首先,我倡导贴近业务,跟业务一起共舞,跟它去跳探戈,舞步要非常一致。现在很多书籍,或很多大咖都在讲业务伙伴,但业务伙伴做得不好,就变成了业务伙计了,就是一个答应,就是要做什么业务,自己没有独立思考。

第二个,我特别强调的叫专业顾问。什么叫专业顾问?李云龙擅长攻占山头,但是不擅长战前动员、战后疗伤,这就是咱们的专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得比业务领导更懂人,以及他们的亚文化。说得再直白一点,什么叫专业顾问?你得懂政治;什么叫业务伙伴?你得懂经营。

为什么把你当作边缘部门,因为你没有施加你的专业影响。影响力是靠专业,专业之前就要取得他的信任,变成业务伙伴。我经常在我内部跟他们讲一句话:天天坐在办公室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一个月都没有见过一次消费者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业务领导没啥事找你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做事都是业务领导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

专业顾问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这个不能丢。从选人到用人,根据他的品格能力、潜质和业绩,你怎么排兵布阵,谁适合去打困难的,谁适合把这个业务做好,这就是在考验你的专业。

当然如果这两个都做到了,我觉得第三个你才能做到,你真的能在你的公司里成为跟CFO并驾齐驱的公司二把手了。

第三个是升级先锋,或者叫变革先锋。任何的变革首先是人的变革,但是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同事在整个变革过程当中,都处于从属地位。这里面就会出现问题。先得变人,变组织,然后才能改变业务流程。在这里面,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没办法成为变革的驱动者和领导者,那他自然在整个公司或者是组织当中,受人待见的程度就会降低。

天天坐在办公室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一个月都没有见过一次消费者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业务领导没啥事找你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做事都是业务领导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是在耍流氓。

记得两三年前,有很多人力资源同事跟我讲,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就是铺红毯,让英雄们在红毯上走,我们铺完红毯就撤,我们是选拔英雄的,是躲在聚光灯后面的。我开始听听,也觉得受用,但后来我一想不对,其实这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在为自己找台阶,因为我们不敢走红毯,不敢放在聚光灯下让大家来看。

支撑整个公司发展,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贡献值在哪里? 所有对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估,都在评估你的绩效考核做得好不好,方案好不好,招了几个人,但敢评估你招的人的贡献跟整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吗?如果这些没有,你天天只是分析流失率、招聘率、培训率,我觉得你离业务远了一点,只能做到二线。

所以总体而言,再回过头来看,我非常希望他们懂业务。我们公司在讨论业务的时候,他能被邀请进来,能发表见解,并且他的见解能够被写入到会议纪要。

我也非常希望他们是非常专业的。当我愁眉苦脸一筹莫展,这个业务到底怎么开展的时候,他能告诉我谁行,为什么他行?

我也非常希望当我在推动一项变革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可以告诉我说,我来推进,我知道窍门在哪,我知道当我的工作做完了,公司的变革和升级自然就完成。

我经常说人力资源工作者职业发展有四条道路:第一条,凭专业吃饭,开一家顾问公司,卖专业;第二条,非常懂自己公司的人的因素,做幕僚,做一辈子,最后光荣退休,成为公司的大内管家;第三条,就是转业务,放弃人力资源工作;第四条,你成为一个既懂人也懂业务的CEO。哪条路都可以走,关键看他要什么。

人力资源工作者职业发展有四条道路:第一条,凭专业吃饭,开一家顾问公司,卖专业;第二条,非常懂自己公司的人的因素,做幕僚,做一辈子,最后光荣退休,成为公司的大内管家;第三条,就是转业务,放弃人力资源工作;第四条,你成为一个既懂人也懂业务的CEO。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