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节能门窗配套件的甄选及应用_技术热点_幕墙网

   2020-10-03 幕墙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编辑:门窗资源网 坤书
在建筑领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需求,正在由简单的普通型,向科技智能型、环保型、舒适型的高档建筑转化。建筑门窗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开口部位,是抵御风雨尘虫,实现建筑热、声、光环境等物理性能的极其重要的功能性部件,并且具有建筑外立面和室内环境双重装饰效果,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安全、舒适节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铝合金门窗作为建筑门窗的分支,已经在当今社会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历史,铝合金门窗七十年代传入我国,但是仅在外国驻华使馆及少数涉外工程中使用,而随着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深入发展并取得成效,铝门窗系列也由八十年代初的4个品种、8个系列,发展到40多个品种、200多个系列,形成较为发达的铝门窗产品体系,确立了支柱产品地位。

  随着铝合金门窗行业的发展,断桥隔热铝合金节能门窗产品应运而生。它是在普通铝合金门窗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基础之上,针对建筑节能的具体要求设计产生的。现在的门窗行业,其现状可以算的上是“群雄争霸”的局面,生产厂家层出不穷;同时,门窗产品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在现阶段铝合金型材被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之下,单一依靠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已经不能算作是一个优质、节能、高效的门窗产品。通过各种门窗配套件的合理、高效使用,提高门窗产品的安全、舒适的使用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门窗配套件在铝合金门窗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绝对不是一个“配角”的作用,它关系到门窗的安全和舒适性,与门窗产品的性能和整体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挑选一个优质高档的断桥隔热铝合金节能门窗产品,门窗配套件的选择已经成为关键点。

  本文主要从介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部分断桥隔热铝合金门窗配套件开始,简要探索现阶段门窗系统的常见弊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1 门窗角部组角角码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铝合金型材,绝大多数为工业化、自动化、大批量加工生产而成;通过对铝棒的挤压,生产出截面形状一致、长短不同的各种铝合金型材。型材的这种特点,就要求铝合金门窗在生产加工时,不能像木门窗那样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组装,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配套件进行门窗的组角拼接。

  各种各样的铝合金型材,其断面形式都各不相同,所以组角拼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从过去的70窗、50窗开始,窗框的组角加工采用角铝、拉铆钉连接,到现在的组角角码连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增强了铝合金门窗的抗风压和抗撞击的能力。

  如图1所示,窗框型材在组角拼接时,采用的是单腔体角码组角的形式,比采用角铝组角的门窗,角部的强度有了可靠的保证,但其只是在型材一侧采用单腔体组角,在抗风压的稳定性上尚显不足。   如图2所示,采用的是双腔体组角角码的形式,比单一腔体在组角强度上更有保证,同时型材角部双相约束,保证组装成品窗时的稳定性。   2 框扇角部加强器
  门窗框扇组角时,除了要使用到组角角码以外,还需要安装组角钢片,它的作用是保证型材组角后两侧的平整度,同时起到辅助组角强度的作用。
  如图3所示,虽然在型材的设计上,采用了双腔体组角角码的形式,但是没有增加设置安装组角钢片的位置,所以在实际的安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角部出现高低差的现象,影响门窗的正常使用和美观、安全。图2中所示的型材,就具备双腔体组角和设置组角钢片的双重功能。

  门窗角部悬臂部分采用尼龙注塑件的形式,对角部起到锁紧和控制高低差的作用(常规组角钢片只能起到控制高低差的作用);安装后可以在预留的注胶孔注胶,使密封的效果更好。如图4所示。
 3 组角角码导流片
  为了加强门窗角部组角强度和密封性能,在组角时角码配上导流片,可以在门窗角部注入组角胶,控制胶的流向,从而增强门窗角部的强度和密封性能。

  如图5所示,在铝合金角码的两侧附加导流片,组角后,门窗角部预留的注胶孔注入组角胶,这样不仅增加了门窗角部的强度,而且还使门窗角部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此种组角工艺应为门窗角部加工的首选。

  4 组角角码样式
  在具备了双腔体组角和设置角部加强器的双重功能的型材上,生产加工门窗时,组角角码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

  如图6所示,(a)中的角码在组角点部位没有加强筋,在挤角时角码会变形,角强度降低;(b)中的角码角部没有空腔,在组角时两侧框会引起错位;(c)在角部有自攻钉固定合页用时,会把安装合页的自攻钉的位置错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