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化工网讯:民国时期的南京,规模最大的工厂,当属坐落在江北卸甲甸的永利铔厂。1936年,该厂的创办人范旭东手订四大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对于今天的企业家依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范旭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很多企业借着这个短暂的机遇迅速发展,奠定了民国中国工业的基础,有些甚至一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南京的永利铔厂便是其中一例。
1930年,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中国要兴办的十项实业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创办硫酸铔厂,发展中国自己的化肥工业。中方将兴办硫酸铔厂寄托在国内公司身上。这时,一直积极争取创办硫酸铔厂的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向国民政府提出了申请。1933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批准由永利公司总经理范旭东主办硫酸铔厂。
说到永利公司,不能不说范旭东。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张窖;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卢作孚。由此可见范旭东在中国化学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范旭东1883年10月出生于湖南湘阴,早年留学日本。他以生产精盐起家,艰苦奋斗,他所创办的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学工业企业,永利公司的总工程师侯德榜更是闻名遐迩的化学家。
范旭东铜像
厂址选在江北荒地上
永利公司的建厂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由于化工业设备笨重,动辄六七十吨,自国外用海轮运回国后,只能在长江下游地区装卸,要在内地建设这样的工程几乎不可能。永利公司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在南京江北卸甲甸收购了一块土地,面积达一千三百多亩,作为厂址。
范旭东设法去游说蒋介石,对他说办硫酸铔厂,平时可以生产化肥,一旦中日爆发战争,又可以转产军火。得到蒋介石支持后,永利公司又向金城、中国、上海等银行借款,并组织银团,替公司交涉,很快凑齐了所需资金。
1934年7月,永利公司开始在卸甲甸江边修筑码头,一千五百多名工人昼夜施工,工程进展很快。为方便卸货,在江边趸船上设立了双杆万吨起重机,这是当时国内起重吨位最大的工业码头。
1936年,公司的总工程师侯德榜从美国回国,与技术人员一道投入永利铔厂的建设当中。到这一年底,一个现代大厂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全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氨厂、硫酸厂和硫酸铔厂。当时的报道描述,“由下关乘该公司汽轮到厂参观,则于船中遥望卸甲甸数千公尺江岸硫酸铔厂建筑物,连云江上,气象森森,令人对中国化学工业前途,有特殊兴奋焉!”
永利铔厂
中国人的第一批化肥
1937年2月5日,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工厂生产的化肥趁着春耕之际运往南京周边各地农村。永利铔厂作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化工联合企业,远远超出了我国三十年代的整体工业水平,国人把它和美国的杜邦公司相媲美,称它为“远东第一大厂”。
工厂的总工程师侯德榜因建厂有功,当年被中国工程师协会授予代表最高荣誉的金牌奖章,又因侯氏制碱法深受海内外推崇。
然而,当永利铔厂生产出第一批化肥时,中国大地已处于抗日战争前夕。抗战爆发后,永利铔厂立刻停产化肥,秘密改产军火。上海沦陷后,日军逼近很快,工厂只来得及将一批最好的机床拆走,装船运往武汉和四川,剩余设备和物资全部落入敌手。日军将永利铔厂的重要设备拆卸后运往国内,安装于九洲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来生产军火。这个中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大厂就此夭折。
范旭东壮志未酬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曾希望向日本索回被抢物资,但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不闻不问。公司一方面派工程师赵晏如等人到日本去交涉收回设备,一方面派员接收永利铔厂,发现设备损毁甚多。范旭东壮志未酬,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10月在重庆病逝。
他去世后,侯德榜继任永利公司总经理,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费时十个月,耗资十万元将工厂的设备修复,勉强于1946年8月复工生产,但产量只有战前三分之一左右。南京解放后,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该厂,并于1958年1月将工厂改组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这个奄奄一息的“远东第一大厂”终于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