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化工网讯:化学工业与环保并不必然对立,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化学工业。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在机械、化工等技术的帮助下,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不过,由于受教育水平、思维惰性等原因,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现代生活背后的这些技术,并且,因为对其陌生而产生恐惧。
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概念被误解、被妖魔化。比如,“化学成分”这个词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世界万物包括人本身,皆由各种化学成分构成。在日常话语中,化学成分狭义地指化工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有些产品对人类是完全无害的。但是有时,对化学名称的误解却很荒谬。比如氯化钠会引起反感,但实际上却是食盐;再如L-抗坏血酸令人生疑,而实际上是维生素C。由此派生出来的误解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化工”两个字,与环保、有机、自然、绿色等概念是天然尖锐对立、不可调和的。
这种对现代工业的污名化是令人遗憾的,某种程度上,是由社会大分工造成的行业隔膜所造成。这就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隔膜会越来越深。因此打破这种隔膜对技术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工业是人类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以农业生产为例,人们在田里种粮食,生产谷物、土豆等食物,然后,再用这些作为饲料,生产出蛋奶肉等蛋白质食物。人们饲养的各种家畜,充当了蛋白质转化器,把淀粉转化为蛋白质。显然,蛋白质类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和劳动,因此价格也更贵。只有随着生产的发展,才会有剩余粮食与劳力去生产蛋白,人类的食物结构才能逐层由谷物向蛋奶肉迈进。
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生产以及化学工业生产的化肥、农药等产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全球粮食产量提升。一方面,降低了粮食价格,降低了恩格尔系数,带来了人口增长;另一方面,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使人类有能力生产出更多的蛋白质,增强了人的体质。
也许很多人认为,化学工业的介入,降低了食物的品质,且不说这种说法有无科学依据,即便退一步,假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这也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次优选择。
在人的食物生产过程中,如果土地、阳光这些“固定要素”不变,土地—谷物—蛋白转变的基本效率不变,人们需要的粮食越多,则单位粮食消耗的“固定要素”就必须越少,于是,就只有采用工业技术来取代原始农业生产,以节约“固定要素”。这也是化学工业的经济本质。
这个过程另一个重要但被忽略了的是化学工业的环保意义。借助于化工的帮助,人们可以在同样的土地上,生产出来更多的粮食,能养活、养好更多的人。这意味着节约了土地、海洋——化学工业在这里降低了人对环境的所求,也就具有了环保的意义。
在另一些领域中,化学工业则更加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比如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塑料制品,轻便、耐用、通过注塑可以方便、廉价地塑造出各种形状。在化工出现之前,人类没有任何其他替代性材料,化工的产生,不但提升了器物的品质,也使人类节约了对木材、动物骨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