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也就是用当地黄土和黑土,一层一层地夯筑,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这就叫做“夯层",按层打夯,每层都夯得很紧。为了使城墙坚固耐久,人们特意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 "侧脚"。这样,城墙墙体十分稳固,不容易倒塌。城墙的厚度,下部为4米,上部为3.5米,高度大约710米。几乎每座城墙都是这样做的。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渐渐普遍。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成为砖城墙。
修筑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主要是土工工程量大。例如取土、拉土、运土,把土运到墙上,而且 经过夯打。用土做城墙是十分坚固的、耐久的,它的防御性很强。在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在其下部做一个券洞(筒券丨,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面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是城楼了。其实城楼不只是一个标志,从远处看到突出的城楼,便知城之位置。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既可以观察敌人,又可以射箭,因为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78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是城砖。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旦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 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髙度时再做垛口、墙眼。如果烧制的墙砖质量不佳,土里含大量碱的成分,一遇到潮湿或水泡,砖块返碱,随之而成为粉状。在这些部位,当刮风时,吹起地上的土,存入砖槽中,易生长树木。例如,北京城墙、南京城墙以及山西等各地县城的城墒都生长许多树,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盘根错节,伸入城墙墙体之中。
这样一来,虽然给全城带来一种古老的气氛,但也对城墙的墙体破坏很大,使墙体砖块外涨,影响城砖的平坦。这种情况极为普遍。至于城墙的基础、台基全部用石材,这样可以防湿。有的县城在建设时,为减轻对石块的搬运力,用石磙拉入城墙垫底,例如河南浚县城、舞阳县城在当年修建城墙时都是用石磙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