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色谱奠基人

   2020-07-14 IP属地 火星聪慧网sxxjymysxxjymy1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4日 21时29分20秒

    色谱技术作为一门分析科学,其在石化领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不容置疑。回望我国石化领域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分析术的发展史,中国科学院陆婉珍院士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石化色谱奠基人。藉此回首中国石化色谱的发展历程,聆听陆院士对中国色谱发展的殷殷期望。

    

1

中国石化色谱奠基人陆婉珍院士

    石化色谱兢兢业业的拓荒者

    陆婉珍院士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又获得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56年,陆婉珍院士回国报效祖国,在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即现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该所分析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为该院高级顾问。

    时间是国内石化色谱从无到有的最好见证者。1953年春陆婉珍院士在美国西北大学倾听了气相色谱创始人马丁的学术报告后深有感悟,于1956年回到祖国后筹建石油分析研究室色谱课题组,并于1965年利用色谱解决了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重整装置开工时遇到的技术难题。1981年,陆婉珍院士在我国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血管色谱柱,而1984年还组织召开了我国第一届石油化工色谱学术会议。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陆婉珍院士积极推广特色色谱柱的研制以及色谱技术在炼油企业的广泛应用,为此项技术立足国内尤其是石化行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卓著功勋指引石化色谱前进方向

    不同于传统的理论主义者,陆婉珍院士更看重色谱技术在石化行业中的实际应用。1979年,国外发表的一篇制作石英毛细管柱的报道引起了陆婉珍院士的高度关注。多年的色谱研发工作经历让陆婉珍院士意识到,这是一项极有前途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将会给色谱技术带来一场重大技术革新。这种新型色谱柱让陆婉珍院士感受到石英毛细管柱时代脚步的迈进,必须组织我国的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技术实力研发这种色谱柱。于是,陆婉珍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多方奔走和联络,并身体力行。经过团队的不断改进创新,1980年,一套完整的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制作技术通过了技术鉴定,当时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开发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为毛细管色谱技术立足国内开创先河。随着商品化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的陆续推出,石英毛细管色谱柱逐步在我国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色谱柱的种类不断增加,性能也逐渐提高,为促使我国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长足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炼油工艺的发展和加工深度的提高,加工过程中副产的大量气体即炼厂气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尽管气相色谱作为一种高效、灵敏和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是炼厂气分析的主要手段,但炼厂气的分析一直存在棘手问题。为了改善复杂气体分析中存在的技术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陆婉珍院士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在陆婉珍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杨海鹰等新一代色谱科研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利用氧化铝填充玻璃毛细管柱和两根高效的填充柱,首次提出了炼厂气多维色谱分析解决方案,这种多阀多柱切换方式成为以后国际知名色谱厂商开发炼厂气商品仪器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目前石化行业炼厂气的主要分析模式。

责任编辑:孙文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sxxjymy其它资讯
 
更多>相似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该作者发布的供应信息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