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供热采暖网 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生态修复……京津冀协同发展诸多关键词究竟该如何解读?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的保定又有哪些新的突破?中央台驻河北首席记者王志勇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市长马誉峰,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创新。
保定2015年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民末位,马誉峰直言,“说到大气的问题,说到生态的问题,我们比较气短”。大家都问保定没有什么大的钢厂,也没有什么大的煤矿,为什么空气质量这么差呢?马誉峰介绍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城市集中供热率低,2013年保定的城市集中供热率只有30%多一点,这就造成取暖期燃煤排放大大增加,形成污染峰值。取暖期结束以后,空气质量就明显好转。从4月份到10月份,保定的空气质量一直在后5位。
第二2015年保定基础设施工程的量比较大,建设周期也比较长,没有及时形成实际的减排效果,特别二环以内142个城中村煤改气工程还在推进当中,12月份全市实施了空气质量超常保障的冲刺方案,所有的车都是单双号限行,公交车在12月份全部免费,市政府为公交公司补贴800多万元,即使这样,空气质量还是不行。虽然有气象方面一些不利天气的影响,但是说明采暖季仍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家环境科学院2014年底提供给保定大气污染源解析报告,保定的大气污染差就差在暖气期。暖气期是烧煤比较多,散煤燃烧,集中供热率低,几乎20多个县没有一个县城实现集中供热。散煤燃烧污染非常严重。
马誉峰坦言,在保供暖和保蓝天上,他一直非常纠结,到冬天,要为了大气污染不让大家供暖,别烧煤炉子,老百姓受不了。所以还是保供暖。大气污染治理是个长期的任务,不能让老百姓受冻。
城区集中供热不足,城郊农村散烧劣质煤,这是硬伤。城市集中供热一直是保定努力的方向,提高供热率,在这方面保定启动了几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