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京津冀跨区域生态补偿实施两年以来,三地严格履行各自职责,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明显提高,但上游治理压力仍然较大,有待继续探索长效机制,优化生态补偿办法,实现水质持续改善。
京津冀地区山水相连,共处一个生态单元,共享一地自然资源。作为水生态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区域,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展补偿协作成为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推动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开展跨地区生态补偿试点”;《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提出,“鼓励地区间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在原环保部、财政部的组织协调下,河北省与天津市首先就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达成一致意见。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2016年,两地共同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
协议明确,河北、天津共同出资设立引滦入津水环境补偿资金,资金额度为两省市2016-2018年每年各1亿元,共6亿元。河北省通过开展面源污染治理,使入津的黎河、沙河跨界断面水质年均浓度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2016年、2017年、2018年月监测结果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65%、80%、90%。若考核年度水质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天津市该年度资金全部拨付给河北省。中央财政根据水质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每年最多奖励河北省3亿元,用于污染治理。
2017年,为保护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水环境,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北京市与河北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启动。目前两省市已就京冀流域生态补偿事宜基本达成共识,河北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均已批复同意签署协议。
据介绍,自2016年5月天津市和河北省就补偿机制达成一致以来,两省市认真组织落实联合执法、监测等工作。截至2017年5月,滦河流域潘大水库网箱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清理网箱79575个、库鱼1.73亿斤。同时,唐山、承德两市针对直接影响引滦水质的环境问题,实施了多项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两地联合监测结果表明,与2015年底相比,滦河水质已明显改善。河北省连续三年足额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记者了解到,水源地污染治理难度较大,除了网箱养鱼、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直接污染,还有不合理耕作导致的水土流失、水库防洪能力降低、供水无保证等问题。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不足和城镇化建设导致水生态保护问题突出,当地治理压力较大。
目前来看,通过实施跨区域生态补偿,实现了流域水环境质量在短期内的大幅改善,但同时也给上游地区增加了工作压力、财政负担以及后续的社会责任。“与治理投入相比,下游地区通过水质考核形式给予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几乎是杯水车薪。”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津市人民政府日前出台的《天津市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年)》将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长效机制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下一步,津冀跨区域水污染防治协同机制有待继续加强,需加大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善联合监测和监管制度。同时,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应尽快研究出台2018年以后的补偿机制。
河北省环保厅建议,根据下游京津地区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成本投入、水质改善的收益等因素,合理提高补偿标准,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制度,促进上下游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