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二十四条强调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在此之前,无论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是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都明确要发展绿色金融。
在今年国合会年会召开期间,《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研究》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全面梳理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而就在此前一天,第三届中国责任投资年会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就是绿色金融与可持续交易所。
金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绿色经济转型迫切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那么,我国的绿色金融改革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推动,以更好地服务于绿色经济?
整个金融体系如何绿色化?
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
《报告》指出,绿色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最有效的途径绿色化整个金融体系、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同时减少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企业的投资。研究认为,我国未来每年至少需要两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绿色投资,融资需求巨大。
尽管我国在绿色信贷、PPP等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供给严重不足仍是我国绿色金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根据课题组的核算,2013年实现环境无退化水平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是3.7万亿元,但2013年实际的绿色投资额(包括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仅为0.9万亿元,资金缺口高达2.8万亿元。
《报告》认为,是支撑绿色投资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中国巨大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愿望不能有效衔接,导致了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目前实际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不足。环保政策及标准必须足够严格,才会为企业及其他机构创造足够的动力,推动新的绿色项目。如果缺乏客户需求或对项目特性不够熟悉,金融机构就不会投资。
另一方面,是资金需求与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和桥梁构建不足。环境法规和绿色标准的颁布,将导致绿色融资需求产生,但这只是潜在融资需求,要转化为现实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必须获得充分信息,了解这些环境政策和绿色标准将作用于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的融资特点和风险特征是什么,其收益来源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评估绿色项目的风险等。
因此,《报告》建议,要搭建绿色金融需求与供给桥梁,以保障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与供给渠道的持久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