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政府正在大力提倡发展PPP模式。此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
在大力推进铁路、地铁、交通等基础设施时,PPP模式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在日前召开的“绿色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智库圆桌会”上,专家指出,发展PPP模式无疑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能够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需政府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PPP模式优势明显
谈起PPP模式,香港铁路公司无疑最有发言权。
香港铁路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易珉认为,简而言之,PPP模式就是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让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最大化。因为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单靠政府一味投钱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化。
他举例说,地铁是非常耗钱的工程,一公里要花费10亿元人民币左右。北京这种城市现在已经达到13亿元的成本,有的二线城市花费大概八九亿。此外,要维持目前北京这样的地铁网,一年的运行成本100亿元到150亿元,耗费巨大。“我们国家很多二三线城市政府收入只有二三百亿元,一些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金比二三百亿元还低。那么我们可以算一下,如果一个城网的长度以200公里计算,一公里10亿元,加上200公里的地铁网一年运行成本在50亿元到100亿元,今后的20年里,这是多大的财政窟窿?显然,光靠政府投钱是不行的。”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易珉认为,PPP模式就会非常奏效,因为PPP是社会资本负责承担这个风险。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轨道运营公司基本都是赔钱的,因为它有一部分是公益的,有社会效应在里面。但恰恰有一家是赚钱的,就是香港地铁。原因何在?因为香港地铁采用的就是轨道+物业的PPP模式。这种模式,即由香港政府授予港铁新建铁路上盖的“土地开发权”,由港铁负责全面的计划。港铁以铁路未建成前未开发的价格向政府支付土地费用。由于在轨道+物业的模式下建设的链接通道,会增加物业价值和地铁客流量,因此,建设新铁路的财政缺口将从物业开发部分获得一部分补充。在这样的模式下,地铁的建设可以减少对政府投入的依赖,同时政府还可以从“铁路沿线开发走廊”的物业开发中分享由土地升值带来的回报。与此同时,政府还将所得收益投放回交通运输系统上,从而达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他进一步表示,PPP模式有点类似特许经营,比如政府盖了一个空楼,让商户装修一个星巴克的咖啡店来卖,卖了30年之后,所有的设备等都一样再还给政府。PPP可以做的项目,比如政府的监狱项目、医院、学校都可以用PPP的模式进行。30年之后,经营者要按照开业头一天所有运行标准和设备的更新度再还给政府。这对社会资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30年过程中,所有的设备更新、地震、不可抗力、财务问题、人员问题、汇率问题都要由私人资本来承担。政府收获的是有人帮助它做起来并加以运营,合同到期后可以再收回原来的产业。“三十年后,政府如果对社会资本提供的服务满意,可以继续再让对方做30年,就是这样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
须上位法保驾护航
近年来,PPP模式开始在中国的商业界、企业界日益红火。但总体来看,学术界呼吁的比较多,民营资本具体接入的案例并不算多。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