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下月颁发首批国家版排污许可证

   2020-07-17 IP属地 火星聪慧网sxxjymysxxjymy6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9时17分11秒

    慧聪水工业网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环保局获悉,上海火电和造纸行业已基本完成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今年6月,从这两个行业中将诞生上海首批国家版排污许可证。到“十三五”末,上海相关重点污染行业都必须施行排污许可制度,无证不得排污。

    “上海标准”细化排污量核定

    今年4月底,《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开始施行。“上海的排污许可制采用的是更严格的‘上海标准’。”上海市环保局总量控制处副处长沈亦龙表示,上海的排污许可证管得更宽,相比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规定,上海在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基础上,还将固定废弃物、噪声也纳入了排污许可证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即使只产生噪声,也必须事先通过审核取得排污许可。

    除了管得更宽,上海的排污许可证还管得更严。排污许可证规定了企业每年的排污量,在排污量的核定上,上海没有采用相对宽松的“行业排放绩效法”,而是采用了“历史排放法”,参考的是企业基于达标前提下的实际排放量,这意味着,企业每年排污量的“天花板”会更低,压力更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排污许可证控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火力全开”。

    此外,“上海标准”的排污许可制度还专门打了一个“冬季补丁”。沈亦龙透露,上海将来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副本内,将增加企业冬季月度的许可排放量、冬季不利气象条件等特殊时期的环境管理要求等内容,以此应对每年冬季的空气污染形势。

    “两把剑”倒逼企业提高治污水平

    上海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排污许可制度,截至目前,上海已对近500家区以上重点监管排污单位核发了排污许可证。今年开始,这批事先发放的上海版排污许可证将逐步向国家版排污许可证过渡,过渡期间,上述众多更加严格的“上海标准”很可能保留下来,体现上海在环境治理上的从严态度。

    上海正伟印刷有限公司是青浦区首批获发上海版排污许可证的企业,这家企业总务科副科长许慎丽坦言,能够成为第一批获证企业,是一种荣誉,但更多的是压力。随《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一起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还有一本厚达几十页的副本,里面列明了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各类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总量。比如2016年挥发性有机物只允许排放5.1吨,此后原则上每年的排放量均不得超出这一限值。

    令企业感到压力更大的是,取得排污许可证后,企业生产工艺废气要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印刷业排放标准,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上限“天花板”降低了近六成。“浓度和总量两把‘剑’悬在头上,稍有差池就要出问题,这倒逼我们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水平。”许慎丽透露,正伟印刷去年投入700多万元,购置了净化能力更强的废气处理设施。此后每年还要投入两三百万元的运营维护成本,并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更环保的原辅材料,才能完成排污许可证的要求。

    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上海的做法完全和国际先进经验接轨。”上海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子维坦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是必然趋势,势必有一大批低水平企业因为通不过排污许可审核而被清退出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敢于在环保上不断投入,坚持走在前列,到时候就会有更大的商机和更良好的市场环境回报。

    据悉,中法水务计划增加产能,其污水处理厂五期等工程将在今年投入运营。与此同时,企业将追加主要用于环保等领域的研发费用,今年预计将占到年总成本的10%左右。

    在未来,排污许可制度还会进一步完善,增加相关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真正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多元共治。沈亦龙介绍说,新版的排污许可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要求排污单位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超标排放情况、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以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相关信息,公众就有了监督的渠道。

    借助排污许可制度,更加客观、翔实的环保大数据库也有望建成,其应用前景广阔。比如,丰富的数据客观上可以让监管部门更容易查找发现排污企业存在的问题,而企业公开的排污信息、报告等数据,经过汇总分析,将成为政府部门制定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决策的重要依据,届时污染治理将更加有的放矢。此外,丰富的数据也是实现排污权交易的重要前提。

    多知道点

    老版排污许可有哪些不足?

    在我国,“排污许可”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并付诸实践。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累计有20多个省(区、市)向约24万家企业颁发了排污许可证。

    然而,上世纪的排污许可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方表示,首先,这张证并未获得充足的法律支撑,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没有直接规定排污许可制度,只是要求了排污申报登记。

    其次,原先许多地方的排污许可证载明的内容较为简单,未将与污染物排放行为直接关联的生产工艺设施等排放源要求纳入许可管理范围,未对企业治理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做出详细要求,导致后续监管和执法缺乏依据。

    第三,原先的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等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衔接。

分享按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sxxjymy其它资讯
 
更多>相似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该作者发布的供应信息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