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在金沙江执行救援任务
队伍介绍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依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成立。目前该队有3支分队,共20人。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是救援保障类队伍,主要负责监测露天矿山动态,防止二次滑坡;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直接的或衍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评估,预测险情,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可能是大多数人对科研工作者的认识。但是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他们屡屡出现在大型地质灾害现场,操作着边坡雷达探测仪,眼睛紧盯着山体的变化,为二次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他们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
日前,记者前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科院),探访勘测队队员们的日常工作。
分析研判用好尺子
勘测队队长马海涛、副队长于正兴等人,在2015年就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与之前相比,队员们纷纷表示,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救援工作“顺畅了不少”。
“以前我们通过新闻知道发生事故后,打‘114’查询当地政府部门电话,几经周折才能找到相关负责人。”于正兴说,在救援工作中,要和多个部门沟通,才能把监测的数据上传到灾区指挥部。
“现在是一家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马海涛欣喜地说,现在各部门衔接有序,沟通顺畅,现场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他们也能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救援指挥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应急管理部的指挥下,勘测队5次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安科院给予了资金保障,并通过社聘等多种方式,为勘测队配备足够的人员。
“我们不仅要提供先进设备,更要用头脑去分析数据,靠实践经验去综合判断。”分管理安科院分管勘测队的总会计师胡萍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事故现场用于监测滑坡的S—SAR型边坡雷达探测仪,就是他们自主研发的,目前处于世界优秀水平。如果说设备检测的数据是一把尺子,这支拥有5名博士、10多名硕士的队伍,不仅要提供这把尺子,更要用好这把尺子,为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发挥专长主动参与
一群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为什么会跑去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这缘于2015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发生的山体滑坡。“这次灾害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设备或许可以用来监测山体滑坡。”于正兴说的设备正是原本用于监测露天矿山塌方及滑坡的S—SAR型边坡雷达探测仪。
经仔细分析研判,他们一致认为,监测露天矿山滑坡和山体滑坡的原理是一样的。于是,他们决定尽快把边坡雷达探测仪搬到救援现场去。
当年11月15日4时许,由4名安科院的博士组成的工作组到达丽水滑坡救援现场,对山坡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向救灾指挥部报告滑坡预报3次,为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说真的,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的精神始终高度集中,生怕弄错了任何一个数据。”于正兴坦言。这是国内第一次将边坡雷达探测仪用在地质灾害救援中。
“作为科研人员,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研究的成果被应用到实际中,并发挥了作用。边坡雷达探测仪就像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感觉,所以即使救援危险艰苦,我们依旧甘之如饴。”马海涛坦言。
结合实践不断完善
勘测队的成立带来了诸多变化。“管理更规范、人员更专业、设备更先进。”于正兴总结道。
之前的救援实践让队员们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要,“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是万万要不得的。
2018年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滑坡,勘测队队员郑翔天和秦宏楠连夜赶到现场。冷、饿、渴、高原反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队员的身体素质。“没有任何补给,早上只能吃烤土豆充饥,渴了就用抽水机把江里的水抽到半山腰,然后再抬上山。”郑翔天说,就这样,他和秦宏楠仍然坚持每个小时撰写一份报告交给指挥部。“身体素质太重要了,当时完全是靠意志力支撑下来的。”回想起当时的经历,郑翔天感慨道。
“几次救援下来,我发现,在事故现场跑得很累,都跟不上趟。”研究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博士杨晓琳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是个宅男,平时基本不运动。”
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适应应急救援的工作节奏,马海涛组织队员们将训练融入日常工作。现在,一群穿着勘测队队服的博士、硕士,经常出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跑道上。队员们还建了跑步打卡微信群,杨晓琳是里面的活跃分子,每天必打卡。
除了边坡雷达探测仪外,勘测队还配了无人机,并专门组织队员们进行培训。目前已有3个人考取无人机驾驶证。
2018年8月11日,北京房山区大安山乡军红路出现山体塌方时,勘测队正在河北承德组织全体队员进行无人机驾驶操作集训。接到命令后,杨晓琳和其他6名队员连夜赶到灾害现场进行监测。
随着参与应急救援的次数增多,队员们发现,S—SAR型边坡雷达探测仪并不能完全适应救援工作——设备又大又沉,光雷达轨道就有2.8米长,整个设备有110多公斤,需要6个人抬着才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而灾害现场的道路上,往往全是碎石泥土,甚至无路可走。于是,队员们对探测仪进行了多次改造。现在的探测仪,轨道仅有1.5米长,整机重25公斤,携带更加方便了。
“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培训,让队员们熟悉每样设备,减少每场救援派出的人员数量,做好同时应对两场救援的准备。”马海涛说,他们将继续完善去年初建设的云平台,以便为在前线的队员们提供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