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轮胎行业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势在必行

   2020-07-18 IP属地 火星聪慧网sxxjymysxxjymy8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8时40分53秒

    慧聪化工网讯: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依靠投资扩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数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但也造成轮胎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下面是对轮胎行业政策及现状分析。

    继美国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对美输出的轻卡及乘用车胎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而提高关税后,1月29日,中国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做出反应,认为美国的初步裁决结果不公平。

    “大多数中国轮胎企业被判定加收超过30%的关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以下简称轮胎分会)的一位专家对记者介绍称,“这将对中国对美轮胎贸易带来重大打击。”

    据上述轮胎分会专家介绍,美国“双反”将影响中国出口轮胎超过三成的份额,而目前40%的国产轮胎都用于出口。也就是说,一旦判决成立,将有12%的国产轮胎因失去价格优势而面临滞销风险,这将对原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的国内轮胎制造业带来重大打击。

    2月3日,作为此次美国“双反”调查的强制应诉企业之一,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轮金宇)的法律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对我们的出口业是个很严峻的挑战。”

    我国轮胎企业多被美征重税

    受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商用车销量小幅下滑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轮胎企业已经遭遇寒流。“2014年,国内轮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还不足60%,已经很糟糕了。”上述轮胎分会专家对记者表示。

    2014年6月,美国启动“双反”调查无异于雪上加霜。记者了解到,2014年8月被选定为“双反”调查强制应诉企业的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盛橡胶),已于2014年10月宣布退出调查。因此在初裁中,永盛橡胶被裁决征收87.99%的关税,这意味着其对美出口的业务将基本告停。

    而据赛轮金宇披露,在1月22日初裁中,赛轮金宇被判决征收29.01%的反倾销税和12.03%的反补贴税,合计税率高达41.04%。而此前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据赛轮金宇总收入的10%左右,利润占比达13.36%。

    此外,在接受“双反”调查的中国轮胎企业中,有超过20家企业被初裁判定征收87.99%的“全国税率”,超过60家企业被判定征收30%以上的“分别税率”。

    “国有轮胎企业基本都被裁定征收全国税率。”上述轮胎分会专家对记者表示,“这虽然不是最终裁决结果,但我们很难有乐观的预期。”

    记者了解到,包括风神股份、赛轮金宇、玲珑轮胎在内的国内有一定实力的轮胎企业,早已开始在海外建厂,通过将对美出口业务转移到海外工厂弥补对美销量下滑的亏空,但是短期内海外产能还无法满足,同时国内轮胎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将面临进一步恶化。

    轮胎业产能海外转移加速

    早在2009年到2011年,美国也曾对华轮胎征收限制关税,被称为“轮胎特保案”。据记者了解,在“轮胎特保案”后,部分实力较强的轮胎企业已开始在海外设厂。

    上述赛轮金宇法律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赛轮将把对美出口的业务逐步转移到越南工厂,来规避可能征收的“双反”关税。

    据了解,2013年赛轮金宇出口美国的轮胎数量为341万条,为进一步满足需求,赛轮金宇越南工厂的产能已在2014年底由350万条/年扩充至700万条/年。此外,玲珑轮胎在泰国的一期项目也于2014年2月底投产,年产量200万条,二期项目也已经通过备案。

    事实上,将出口美国的轮胎转向出口其他国家,空间也不太大。“能代替的市场就是欧盟了,”上述轮胎分会专家表示,但2012年开始实施的欧盟轮胎标签法规对在欧盟销售的轮胎产品燃油效率、滚动噪声和湿地抓着力等级进行了严格规定,因此不少企业被拒之门外。

    “只有技术实力相对较强的大胎企能达标,”上述轮胎分会专家表示,“这些产能分配到国内市场的难度很大。”他表示,由于很多出口轮胎的标准和规格与国内不同,美国“双反”可能导致的过剩产能很难转移至国内销售,“中国胎企的品牌力和质量在国内也很难同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竞争”。

    因此,上述轮胎协会相关专家认为,2015年轮胎行业的整合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势在必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sxxjymy其它资讯
 
更多>相似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该作者发布的供应信息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