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也许一场大火应该烧开的,是与粮食收储相关的低息贷款等资源的公平分配政策,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的大门。
中央巡视组压境下的一场大火,让近年来本就名声不太好的中储粮陷入了排山倒海的质疑中,《天下粮仓》中清朝官僚人造火龙烧粮仓案似乎被从荧幕搬回了现实。
来自官方的解释当然不如坊间猜测般精彩,事故被归咎为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云云。此前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副主任罗洪权按照“表面过火粮食4万吨左右,损失大约8000多万元”的计算,也被中储粮否认,官方数据是“粮食损失约1000吨,直接损失共约307.9万元”。这引发了更多质疑。
由于着火的仓库核定仓容量为7.6万吨,而火灾发生时该库实际存放粮食达到14.7万吨。超负荷运行、数百个草制的粮囤集中堆放也被认为是火灾影响如此大的重要原因。对此,中储粮称现有露天储粮均经过有关部门批复同意。但对于有关部门究竟来自内部还是外部,语焉不详。
此处且抛开所有的阴谋论,仅聚焦到中储粮的仓库为何如此超负荷运行的话题上。来自中储粮方面的解释是为保护农民利益,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但收储粮食的数量对于中储粮还有另外两重意义在东北地区,中储粮保管的每斤粮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支付的0.043元/年保管费。不仅如此,在收储中占据的垄断地位还意味着中储粮在粮食价格体系中的话语权。
“国内约7000多万吨的商品小麦,其中超过4000万吨都会由中储粮完成收储。2012年收储时中储粮给出的价格约在1.03元-1.05元/斤,但到2012年岁末,市场上2.5元/公斤都买不到小麦,中储粮通过控制粮食拍卖量,推高价格增厚了自己的利润。今年中储粮又开始收储工作,小麦的收购价又落到1.06元-1.08元/斤。这样的生意做下去,中储粮不就是第二个中石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大火总有降温的时刻,且无论大火是否降温,享受着低息农业贷款与财政补贴的中储粮,依然可以运用大笔财政资金在粮食收储、拍卖市场上长袖善舞。粮食收储制度的初衷本是在粮食供不应求的时期保证粮食安全,而非在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养育第二个中石油。
小麦收购
2009年全国范围的粮食库存清查结果表明,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库存在2亿吨以上,意味着即便不考虑社会库存,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仍高达40%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警戒线水平。
也许一场大火应该烧开的,是与粮食收储相关的低息贷款等资源的公平分配政策,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