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雄心勃勃” 火电颓势难挡

   2020-08-17 IP属地 火星聪慧网sxxjymysxxjymy8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7日 14时40分13秒

    【慧聪热泵网讯】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20日一篇题为《控雾霾遏产能中国取消103个火力发电项目》的报道,引发了多方关注。我们也许无需深究报道是否完全客观,但这样一篇报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前能源使用的现状:可再生能源“雄心勃勃”,火电颓势难挡。

    《纽约时报》报道称,本周,中国国家能源管理局在2016年停止18个煤电项目基础上,直接取消了计划中和在建的85个项目,其中包括数十个已开始建设的项目。它们分布在13个省市,大部分位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北部和西部。绿色和平组织编制的数据显示,仅这些项目的发电能力加起来比整个德国的火力发电量还高。报道指出,取消这些项目,增加了中国实现到2020年时将总的火力发电量控制在11亿千瓦目标的可能性。目前,中国火电厂约半数产能闲置,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项目正在快速上线。

    暂且不论《纽约时报》的报道,咱们一起来看看我国能源的发展趋势。今年1月5日,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公布了五项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解释称,从年均增速看,“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预计约为2.5%,相比“十二五”期间降低1.1%,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能源消费新趋势。同时,按照规划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将下降15%以上。

    李仰哲还指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可再生能源可谓“雄心勃勃”。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制定的装机量及发电量目标,可以计算出2020年的发电利用小时数。要实现目标,风电、光伏、水电的发电利用小时数分别需达到2000、1186、3676小时,即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72、53、45小时。

    风电与光伏方面,若能解决目前严峻的弃风(2015年为15%)、弃光(12.6%)问题,以上目标应能实现,但难度不小。水电方面则需要保证2020年比2014和2015年这样来水较丰的年份更好才行。

    根据规划,生物质发电与光热发电的年利用小时数将分别需要达到6000和4000小时。2015年生物质能的利用小时数为5000小时,尽管体量较小,要增长1000小时依然需要做很多工作;光热发电目前以示范工程为主,暂无特别理想的商业化运营数据作为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2020年的发电利用小数是建立在2020年年初已完成的装机量基础上,若计及2020年当年新建成的装机量,实现上述发电利用小数的难度将更大。

    相较之下,火电的日子却并不好过了。鉴于火电装机过剩,未来五年内,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是趋势。但若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小时数按规划实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8~7.2万亿千瓦时(根据中电联2011~2015年统计数据,总发电量平均比全社会用电量高0.6%,即总发电量为6.8245万亿~7.2450万亿千瓦时),煤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将降至3755~4119小时(假定1.1亿气电和0.58亿核电分别按3000小时和7500小时运行)。在2015年的火电水平上还将下降169~535小时,跟“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值相比则将下降702~1067小时。

    由于国内气电的发电利用小时数一般在3000小时左右,若将气电排除在外,则煤电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幅度将更大。

    除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用电量增速也是决定煤电运营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若将用电量增速下限下调0.5个百分点至3.1%,则2020年用电量将为6.7万亿千瓦时,火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将为3664小时。

    若将用电量增速上限上调0.5个百分点至5.3%,2020年用电量为7.4万亿千瓦时,火电发电利用小数仍将为4300小时。若要让火电在2020年达到比较理想的5000小时的利用率,2020年用电量需达到88.3万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需达到7.7%。

    当前中国不少地区雾霾深重,这必将倒逼更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长,而火电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最大来源,来自这类发电厂的污染也是笼罩中国大片地区的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未来几年火电恐怕真的是颓势难挡。

QR Code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sxxjymy其它资讯
 
更多>相似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该作者发布的供应信息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