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前景无限 但产业乱象仍需解决

   2020-07-10 IP属地 火星门窗幕墙sxxjymysxxjymy1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0日 17时08分42秒

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让更多消费者更注重品质生活。在此背景下,多种新产品不断涌出,智能门锁行正获得国内外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许多传统门锁企业也纷纷转型,追逐新的市场风口。
  
  2018年对于智能门锁产业是关键的一年,整个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门锁销售量达到800万套,随着智能门锁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将进一步打开智能门锁市场,预计2018年中国智能门锁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万,达到1267.33万套。
  
  据全国制锁行业信息中心预测,在未来的5-10年内,我国智能门锁的总需求量将超过3000万套,整个行业的总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赛道竞争严峻行业空间巨大
  
  智能门锁相较于传统机械锁来说更加智能化,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智能门锁开始融入智能家居中,已经开始有了附加属性,融入了便捷的功能,用户即使忘了带钥匙也会有多种开锁方式,还具有防盗防撬,监控查看等多项优势,它的未来发展十分可观。
  
  当前,我国智能锁行业已经形成几大格局,分别是以锤子、中兴、三星等手机厂商组成的手机阵营;由海尔、创维、长虹、美的、飞利浦、荣事达等巨头组成的家电阵营;海康威视、大华、狄耐克等巨头组成的安防阵营;和鹿客、云柚、果加、360等组成的互联网阵营以及传统锁具阵营。
  
  按照我国14亿人口估算,如果每个家庭都有智能锁换新需求的话,整个智能锁市场就有超过1亿套的需求,产值巨大。
  
  当前,智能门锁还未完全走入普通家庭,相比韩国的80%渗透率国内智能锁仍不足5%,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智能锁的认知度不高,处于适应阶段。
  
  资深家电产业观察家、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智能门锁在2018年呈爆发式增长,品牌已经达到上千家,质量合格的产品单价平均达千元,产品毛利率较高,市场前景诱人,吸引很多厂家进入,包括传统家电企业。
  
  家电产业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接受智电网采访时表示,智能门锁仍处于市场普及期,2018年有很多品牌进入,在B端市场和C端市场都有较大的发展,但品牌格局并不稳固,整体市场渗透率也还不足。
  
  乱象丛生技术成熟度低
  
  行业参与者的极速扩张,也让整个市场充斥着许多问题。
  
  第一,门锁价格悬殊,价格体系混乱。
  
  价格的严重不匹配,是整个行业最直观的表现。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智能门锁产品发现,不同品牌,价格差最高居然能到5000元上下。价格体系的混乱,代表着整个行业的不规范,消费者很难直观的感受到产品价值区别,严重影响了未来定价体系,阻碍发展。
  
  第二,技术成熟度低,概念宣传严重。
  
  不同的定价,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产品品质的高低,由于普及率较低,大部分消费者只会关注产品外观,对于面板锁芯的制造工艺却不追究,导致很多小企业以次充好,只是在传统锁芯外面加装厚厚的硬壳,营造智能概念,实际上毫无技术能力,无法完成安全保障。
  
  第三,标准尚未统一,用户没有参考依据。
  
  当前,诸如指纹识别、密码等级、安全芯片等环节尚未有标准出台,这就造成了主要硬件参数的非透明化,让消费者没有参考标准,不知道哪种产品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丁少将总结道,从特斯拉线圈开锁,到国家有关部门抽检不少品牌产品不合格,都显示这个行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安全保障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缺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痛点。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他进一步解释道:"智能门锁行业会进一步优胜劣汰,淘汰技术能力缺乏,售后服务能力缺乏的品牌。行业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安全保障,并与智能家居整体联动发展,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安全的智能化体验。"
  
  梁振鹏认为,智能门锁虽然对于消费者比较方便,通过密码、指纹、人像识别等方式都可以完成解锁,但还存在安全问题,例如病毒侵入、密码盗用,
  
  "智能门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如今黑客通过侵入手机APP轻易开锁,所以智能门锁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另外,工艺质量可靠性还应逐步提高,避免日后消费者付出高昂维修成本。"梁振鹏最后说道。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sxxjymy其它资讯
 
更多>相似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该作者发布的供应信息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