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制药工业网】央视网消息:贵州余庆医改自2010年启动以来,政府充分履行四个责任,各部门综合落实国家顶层设计,走出了一条“规定动作出成绩、自选动作显亮点”的改革之路,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列贵州省前列,得到社会好评。贵州省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培认为,改革能取得较好成效,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创新人事薪酬、完善管理体制、三医联动、实施分级诊疗等是关键。
保障财政投入,维护公益性
医改能否持续推进、成效如何,财政投入到位是前提。2010年,余庆医改启动,余庆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取消药品加成,但因为财政保障不到位,医院债务持续加重,医务人员待遇逐年降低,改革推进举步维艰。针对余庆医改面临的实际困难及问题,具有民生情怀的余庆县委、政府认识到财政投入对医改工作的重要性,虽然财政总量较小,仍然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公立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人员全额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三个兜底”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财政累计投入人员工资2个亿、化解历史债务7000余万元、发展投入9.04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倍,政府年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53%,从根本上解决了医院发展资金瓶颈,打破了医院自己找饭吃的窘境,让医务人员真正成为“公家人”。在村级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财政匹配经费、计生技术服务经费、每月定补资金和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四个到位”,改革以来,共投入4800余万元,从根本上保障了村医待遇,解决了村医后顾之忧,筑牢了基层网底。
创新人事薪酬,调动积极性
改革是否成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是关键。余庆医改大胆突破体制机制制约,从三方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突破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公立医院改革的实际,县政府经调研,对各级医疗机构重新核编,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编制备案制、在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改革以来,全县重新核定人员编制2124名,较改革前增加1.2倍,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增加1.8倍、2.5倍;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在足额保障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同时,将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收支节余的40%、乡镇卫生院的50%用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48%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5.5元/人次的一般诊疗费、417元/月/人财政基药补助全部纳入村医绩效考核,另外,对各级人才分别给予800至1500元每月的津贴,并向镇村倾斜。三是创新考核制度。在全省率先打破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勾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使员工薪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完善管理体制,做到管放结合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是医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上,余庆医改着力于确保公益性、体现自主性、调动积极性,推行医院管理去行政化。在“管”上,建立县长任主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办事机构(医管办)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院长选聘、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政府办医职能;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制,将药占比、耗材占比、平均住院床日、均次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群众满意度等医改核心指标,纳入院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结果与医改资金分配、院长是否续聘挂钩。在“放”上,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管理层执行的“三权联动”管理体制,医院院长作为独立法人,赋予人事管理、副职推荐、绩效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经营自主管理权。通过“管”与“放”,改变了多头办医、多头管医,激发了医院活力。
坚持三医联动,实现综合推进
在医药上,由于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不可控因素较多,余庆县人民医院主要在药品使用上下功夫,狠抓基药这条主线,通过“三关三卡”,即中级职称、科室主任、高级职称组成的三关与药剂科主任、分管院长、院长三卡严控用药,使基药配备率达75%,使用率达60%。药占比由42%降至18.97%,医务性收入由35%提高到67%。在医疗上,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达到200个,入径率70%,规范了医疗行为,减轻了就医负担,增强了医患互信。在医保上,按照“总额预算、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的原则,启动以人头、病种为主的多种支付方式改革,引导病人合理分流,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群众实际报销比达68.5%。
实施分级诊疗,促进协同发展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之首,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余庆医改充分利用医保杠杆调节作用,坚持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二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是组建医联体,四是实施远程诊疗全覆盖,五是促进人才交流互动,基本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秩序。近3年来,镇村就医环境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层住院及门诊工作量按5%递增,县内就诊率达90.5%。